三十多年前,著名歌手杭天琪高歌一曲陕北信天游《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从此对西北地区黄土高坡有了神往。而在今年七月初,收到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组委会、甘肃杂文研究会、陇中常河山楂小镇的邀请函,于七月下旬参加“全国著名作家陇中采风行”。说句实话,全国著名作家不敢当,只能算一名文学爱好者而已。虽然在出发前将工作进行了科学安排及履行相关请假手续,但至临出发之前,接到单位紧急通知,要到扬州大学医学院请老师出合同制招聘的笔试题。由于人才招聘是一件严肃的工作,保密性很强,时间很难控制,极有可能与陇中行失之交臂。也许天遂人愿,一切有条不紊进行,终于在临出发前完成工作,终于能够按原计划成行。
黄土高坡
从通渭县火车站下来,主办方安排了车辆接送,原来到达山楂小镇的大路正在维修,那么要到达住宿地只能绕山而行。由于此生一直在平原生活,对于黄土高坡没有特别印象。所以行程一半时,就开始绕山前行。一开始并没有特别感觉,而至半山腰开始,不断向上爬坡,弯多角度大,且只有羊肠小道,我和同行的湖南邵阳刘诚龙老师开始紧张起来,只要一个小闪失,就会连人带车掉进几百米的深渊。而此时我们看到接车的师傅一点不紧张,说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知道力度怎么把握,可以说老师傅了。到了山中一户人家门口时,突然与上方下来的一辆小车子差点相撞,之间距离只有十几公分,由于是羊肠小道,只有一方向后退至能够两车会合之处,另一车才能小心翼翼开过去。这方惊险才过去,此时天降小雨,又到了下坡,而此地方是泥土,只见开车的师傅稳稳抓住方向盘,一点一点向下开去。据说在我们之前的会议代表经过此地,脸开始白哮,有的干脆闭上眼睛,旁边就是万丈深渊,而且没有护栏,根本没有补救的机会。此时开车的师傅说我们来的全国各地作家老师都是贵人,通渭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下雨了,玉米的叶子已经要干枯了,再不下雨今年的玉米就要减产,这对于靠天吃饭,且一年只能两季庄稼的农民来说特别重要;既然你们是贵人,那么老天爷是不会为难你们的,肯定会把你们安安全全送到目的地。正是所借吉言,一路有惊无险,既让我们领略了黄土高坡的鬼斧神工,更体验了山路九连环十八弯,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不虚此行。
如果说山路崎岖,那么昼夜温差大也印象深刻。一到驻地,在不断地找空调,就是没有找到空调的影子。据说一个外地企业家到此考察,你们这里条件太差,连空调都装不起,还谈什么合作?当地官员回答,你先不要下结论,住一晚再下结论不迟,果然这名客商第二天真的说误解你们了,晚上睡觉太凉爽,安装空调真的多余。由于我们刚到,大包小包拎来拎去有点冒汗,息了一会也就好了,晚上睡觉要盖上被子,同行的黄老师说我们“过了一个二十度的夏天”,之间有一天晚上只有十六度,为我们作家团队陇中采风行创造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老李、大李和小李
来到山楂小镇的当晚,就欣赏了具有当地浓烈的西北风情的欢迎晚会。由于我们乘坐的火车到达通渭已经是晚上七点钟,再到常家河的山楂小镇就是八点钟了,主办方先让我们到大厅就餐,我和同行的周稀银会长赶紧吃了几口,就到门外的戏台看演出了。一到现场,看到两名年轻的集团女职工正在诗朗诵,具体说的什么内容记不清了,好像是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让公司和农户共同受益。其中一名朗诵者李春平后来成了我们五天四夜出行的三号车“车长”,被我们同车老师笑为“李公主”,这名来自定西陇中常河文旅公司精明女将,把我们行程安排的妥妥的,更是让来自杭州的82岁李烈钧老师感到不已。由于李老师行动不便,虽然有老伴相陪,但还是“拖后腿”,所以小李总是在下车第一个跳下来接送,在住宿、景区参观时都及时提供到位服务。所以在陇西到达渭源的晚餐上,老李提议我们三号车要联名写个表扬信给公司常董事长予以嘉奖,现在已经达到三等功的标准了;如果在接下来的行程中表现再突出,就会“自动升舱”为二等功。我和盐城的李秋生老师(后称大李)及常州周二中老师一直以为是酒桌笑谈。哪知道杭州李老师真的较劲起来,责成我和周稀银会长起草文稿,全体三号车成员签名上交。由此从渭源到临洮的路上,我就起了一个初稿,转给了周二中老师,请他再润色润色。不过在临洮的晚宴上,大李认为此次公司团队接待都很出色,无论是朱总经理,还是集团公司办公室王主任,乃至山楂小镇的李公子……真是不分伯仲。
如果单独突出“小李子”,就是对其他接待的同志服务工作的否定,这也是我们内心极不情愿的,所以我们一边稳住老李,说我们文稿正在三稿“研磨”中;另一边也征求了“小李子”意见,她说你们心意领了,真的不要什么“嘉奖令”,你们的口头表扬就是对我极大的鼓舞和肯定。但老李“不依不饶”,在兰州送别晚宴上,老李还是向常海增董事长表达了他多天坚持的“嘉奖令”,一定要求常董事长予以嘉奖。次日从兰州西站返程,老李还“念念不忘”此事。所以我们希望常董事长看到此文时,对此次接待团队予以集体三等功比较合适,不然接下来的全国年会上,老李又要“理论理论”。
奇人伟业
为何称常总为“奇人”?初识定西陇中常河文旅公司常海增,与一般的西北大汉没有多大区别,一口浓烈的“西北风”,不慢一点听还真听不清楚,但这不影响我们追寻他奋斗创业的足迹。少年两次染病差点“远游”,以及后来遇到江苏省江都的一名泥瓦师傅学抹灰发家,成立建筑公司,这也是他对江苏老师特别亲热的一个原因。由于自己小时候家庭原因,文化程度有限,所以后来就成立了甘肃第一家民办幼儿园及医院,让附近老百姓的孩子上得起学和看得起病,这是他爱民情怀的充分体现。在经营房地产的同时,不忘家乡老百姓的致富,于2021年在常家河镇南河村、王庄村、胜义村、常河村种植10000亩山楂,而通渭常家河复兴德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种植黑木耳、玉木耳,以及其他农作物,更是让附近农户受益,自己也由此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通过几天时间近距离了解,确实能感受到常董事长的人格魅力,“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让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在土地贫瘠的地区“家门口就业”,无论是万亩山楂林,还是智慧大棚里种植黄瓜、西红柿,以及黑木耳和玉木耳的繁殖……短短一个星期的采风,只能是略微了解了定西陇中文旅集团的神貌,真正要识别“庐山真面目”,还要今后有机会深入进行,让这个西部山区扶贫典型“广而告之”。
2024年7月31日写于江苏东台
责任编辑:张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