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雨落天地净,春深万物明。
转眼,又是一年清明时。
这个清明,南京温暖晴朗,踏青探春,扫墓思亲,皆适宜。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始于周代,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现存最早的记录“清明”这一节气的文献是《淮南子》。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可见,所谓“清明”,顾名思义,就是气清景明、清洁明媚之意。
中国人祭祖扫墓的习俗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但是还没有与清明节联系起来。清明节的大部分习俗起源于寒食节,而寒食节最初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

介子推像
重耳在成为晋文公之前,经历过多年的逃亡生活,介子推就是重耳身边一位不离不弃的辅佐。在情况最艰苦的时候,介子推曾忍痛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熬汤,“割股充饥”说的就是这个故事。重耳非常感动,承诺介子推日后重赏他。待重耳即为晋文公后,介子推没有邀功请赏,而晋文公竟然也忘记了。
介子推与母亲隐居绵山后,解张写了一封书贴到城门上,大意是“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一蛇于野“。晋文公这才想起这位昔日的救命恩人,派人去山中寻找介子推却无果,无奈之下放火烧山,打算逼介子推出山,谁知介子推宁死不就,与母亲合抱一木而被双双焚死。
晋文公悔恨不已,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这天 ,全国禁火食冷,寒食节就这样被确立下来。

苏轼 寒食帖(局部)
如此一直延续到宋代,人们渐渐淡化了寒食节悲伤凝重的内涵,氛围变得快乐明朗起来,蹴鞠、荡秋千、斗鸡等游戏也作为春游活动而大为流行,这时的寒食节已经具有了今天清明节的味道。时至元代,火禁废除,清明节才算正式继承并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
今天,扫墓祭祖和春游踏青是当代人过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需要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人们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在人们早已启蒙开化的今天,祭祖的流程相当简单,但在古代可不一样。古人的祭祀活动,尤其是帝王世家,总是极为隆重的。

清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局部)
从这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中可见,皇帝祭祀时,不仅要发动朝中官吏几百名,还要专门陈设供桌、供案、香炉、铜鼎等祭祀器具,可见古人对祭祀的重视程度。

和田玉籽料透雕花卉纹香炉

清代铜方耳三足鼎式炉

清代铜胎掐丝珐琅宝相花五供

二十世纪红木束腰三弯腿壸门牙板翘头供案摆件
老百姓的物质条件有限,祭祖过程稍微简陋一些,但缅怀祖先的诚挚态度毫不逊色。
清代沈源在他的《清明上河图》里画出了扫墓的场景,这在各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中是很难得的。可见小小坟丘前,似是设了一对烛台,中间焚香,一妇人俯身掩面痛哭,一幼子在妇人身后亦掩面痛哭;一侧稍年长的小童正在铲草,画面形象动人。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图(局部)
从这幅清明扫墓的插图里,可以看得更清晰。墓碑上刻字“祖先李英卿之坟”,墓前焚香之外,还供奉了茶果点心,提篮和提盒放在树下,男子双膝跪地叩拜,旁边一红衣小童在认真扫墓,后面一紫衣小童在烧纸钱。

年节习俗考全图·清明扫墓
清明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踏青春游。
阳春四月,春光明媚,微风和煦,万物竞发。携三五伙伴、家人亲友 ,共赴山边湖畔、公园郊外,带上食物、炊具,散步踢球、谈天说地、放风筝,无不自在。
古人没有手机电脑,又没有那么多闲书可读,最多的消遣就是户外活动了,因此比起现代人,古人在春游方面的积极性可是不遑多让。光是名叫《春游晚归图》的传世画作就有好几幅,在其他如《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作中,也常见出游赏春活动的描绘。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图(局部)

明 戴进 春游晚归(局部)

明 仇英 春游晚归图(局部)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图(局部)
古人春游一般早出晚归,炊具又不像今天这么方便易携,因此令随从带着提前做好的饭菜是最佳选择。我们可以在画中看到,古人春游携带最多的家具之一,就是提盒。
从文献和图画材料看,提盒最晚在宋时已经流行起来了,主要用以盛放酒食,便于出行。大中型提盒,为了方便携带,往往用比较轻便的木材制成,因此难以在历史中保留下来。
传世的提盒多为小型的,用紫檀、黄花梨等贵重木材制成,凡传世者皆为不可多得之珍宝,有的还用百宝嵌或雕漆作装饰,极为考究。

明晚期 黄花梨百宝嵌花卉文字提盒 观复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 紫檀两撞提盒 古斯塔夫•艾克、曾佑和旧藏

清 黑漆嵌骨人物提盒 观复博物馆藏
外出游玩时间久了难免疲惫,可以寻一处草地会或一块磐石坐了歇歇脚。若是讲究一点的,还会令随从携带凳杌,以便休息。
这一点在古画中也有描绘。如宋代的这幅《春游晚归图》,图中有一随从将一方凳扛在肩上,惟妙惟肖,极为生动。

宋 佚名 春游晚归图
再如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这位随从怀里抱着的,似是一鼓凳。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 黄花梨双罗锅枨劈料方凳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黄花梨裹腿罗锅枨方凳 王世襄旧藏

清早期 鸂鶒木六开光坐墩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紫檀大理石面仿籐坐墩 观复博物馆藏
扫墓祭祖能增强今人与祖先之间的纽带,缅怀旧人的同时,启迪人们珍惜当下的亲人。出游踏青,与亲人好友共赏春光,踢球,放风筝,荡秋千,都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无论是扫墓祭祖还是出游踏青,可以发现它们有一共同点:都是维系血缘亲情和道德人伦关系的活动。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重视道德人伦的民族。清明节的活动,对于人的道德教化和精神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感化作用。这种感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基因。

曾经的寒食节,是一个悲伤的日子,今天,这份悲伤的情绪早已在历史长河中褪去。尽管在这一天,我们仍可以去扫墓,去追思,但青春洋溢、生机盎然才是清明的底色。
清明就是这样的一个时节。悲与喜,哀与乐,死亡与新生,历史与未来,都在这一天巧妙融汇。它充满了缅怀、追思与感恩的氛围,同时,它也洋溢着踏青、游乐、青春的情调。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