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话题:教师一辈子不评职称会怎么样?
这个话题,被近800万人浏览。
评论区,很多“匿了名”的教师畅所欲言,坦诚交流自己评职称的经历,但字字句句体现的,更多的是无力感。
提到这个话题,永远绕不开的一个点是:评职称与不评职称,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最关键的,无非就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有网友给算了一笔账。
尽管,这样的算法比较“粗糙”,但如果仅从金钱的角度来看的话,职称所带来的作用有限。
职称,不少教师对它是,又爱又恨。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已经存在近40年。
职称,与教师的工资待遇挂钩,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地位。职称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通道,是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与职业满意度的重要方式,是稳定教师队伍的重要机制。
然而,职称评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而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高级职称比例带来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教师晋升的需求。
“僧多粥少”,上升的通道极其拥堵,那么为了争取名额,教师们只能被迫内卷。同一个东西,争的人多了,那门槛也只能弄得越来越高。如此一来,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竞争太激烈,这么一来,会造成什么样的现象呢?
比较明显的是,
一部分教师直接放弃评职称。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不参与评审,但机制的存在,本身也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其工作的积极性。
一部分教师努力去评,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准备评审,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么最终可能导致教师直接提前进入职业倦怠期。
晋升通道受阻,长期以往,会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生态,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提升与发展。
当然,不管是否评职称,无可否认的是,还是有很多认真负责,始终坚守教育实践的教师。
其实,说到底,大家诟病的问题,始终还是这个:付出与享受的待遇不成正比。
让付出与收入变得协调,那么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为此,也有专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比如,提高高级职称的比例,让更多教师晋升的通道更畅通。再比如,实行“低职高聘”,可以理解为,低级别的教师可以凭自身的实力而领取超出该级别享受的待遇。
但是呢,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还是希望,这些建议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