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分享国学典籍《传习录》学习感悟。聚焦终身成长领域,我是董三自。
阳明先生评价一些人修身做学问的态度时说:
【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
要了解这里义袭而取的意思,就要知道孟子的集义而生。
孟子认为,修身养性,很关键的一个点在于,要随时养护自己的浩然正气,让所作所为合乎天地之道。
古人认为,天地没有私心,没有偏向,太阳平等地照耀每一种生物,大地则承载和滋养每个生命,因而天地之道即是值得我们效仿的至高德行。
人如果能像天地那般无私奉献他人,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就叫道义。
如果能时时照这样去做,就叫积善,就叫集义。
义袭而取,则是指人偶发的善心,偶然做出的义举。
它们的区别在哪呢?
首先,这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主张集义的人认为,义在人的心中,每个人生来,心中自有天理,遇事心里自会分辨善恶,如果要想激发内在的善,就要让行为努力符合正义,养护自己的正气;
义袭主张的人则认为义在心外,要通过对外物的研究,对学问的钻研来达到。
再者,这是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集义,集是一个主动的行为,是人自发地去做好事;
而义袭,是被动的,人有时忽然被外境触发,去做了一些义举。
然后是频率的差别。
集义而生,是一个持续的行为,孟子和阳明先生都认为,要将集义时时处处落到实处,须臾不能忘记这一主旨;
义袭而取,则是偶然为之,显现出一种投机的心理。
可见,集义而生和义袭而取,区别是相当大的。
两种不同观念、不同行为、不同修养方式,必然导致巨大的差距。
前者专注内在修养的提升,抓住了关键,而且片刻不忘,时时践行,久而久之,内心自然生发出强大的力量;
而后者则常常在抓取外物,心无法安定下来,做什么善行也不过是三分钟热情,无法做到时时事上炼,功夫也就很难长进。到后面,也终究落得个知识杂乱、身心散乱、行为混乱的结果。
更多精彩:
阳明心学:先生借除草,说透内耗
阳明心学:拔草也有几重境界,论如何正确地拔一根草
阳明心学:1生不过1事,“寻心”而已
我是董三自。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开启自足、自洽、自在人生。
欢迎关注!诚恳邀请您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