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电子秤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给武器称重的?

宇航员伊万 2025-01-04 10:54:20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千百年来,杆秤完全算作华夏的“国粹”,它不仅制作轻巧,使用也是极为的便利。作为在古代商品买卖时的主要度量工具,它活跃在大江南北,甚至有人还代代相传。

在千百年的时间里,手杆秤一直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国粹”。它的制作工艺轻巧且经典,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成为了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

杆秤广泛活跃于全国各地,代代相传,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秤砣与秤盘的起伏之间,人们赋予了手杆秤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公平和公正,是衡量商品的标准,也是人们心中天地良心的标尺。

在交易中,杆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了交易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杆秤的制作技术也是代代相传下来的,他需要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程花等多道程序,完全不能有一点的马虎。

因为这是卖到市场去的,如果有一点的马虎,那买家在买东西时,也会有很大的误差。所以,制作杆秤这一项工作是非常神圣的。

相传第一个杆秤,是范蠡发明的,范蠡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曾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在帮助勾践兴越国,灭了吴国后,范蠡被封为上将军,原本以为他会再次成就一番事业时,他却选择功成名退。

选择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在这时,他三次经商,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富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发明了杆秤。

在他经商时,他发现大多数商家在市场买东西时,都是用眼去估计,因为没有什么度量衡器,导致市场上有许多货物无法去交易估价,也就没办法去保证公平交易。

他看到这一情况,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他偶然看见一个农夫在用桔槔从井中汲水时受到了启发,因为桔槔是用一根横杆从中间吊起,一端系上水桶,一端系上石头,利用杠杆定理,可以在提水时省点力气。

他发现,如果用这样的方法,那是不是就可以测量货物的重量了,从而能够得到货物的价格。

于是,他赶紧回家,模仿着用桔槔做起实验来,他先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将棍子钻一个小孔,从孔中系上麻绳,另一头拴上吊盘来装货物,一头系一个鹅卵石作为砣。

只要鹅卵石离得越远,吊起的货物就能越多,但却无法保持平衡。只能在木棍上刻上标记,才能保持平衡。

但不知道用什么东西去做标记,尽管范蠡苦思冥想了许久,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

直到一天晚上,他抬头时,偶然看见了天上的星宿,脑子里突然想到个点子,不如就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就代表一两,十三颗星代表一斤。

就这样,最初的杆秤就诞生了,刚开始时秤砣的出现让大家很受欢迎,但是时间久了,有些商家发现,这一堆明明可以能卖更高的价钱,如今却仅够温饱,于是,他们开始选择用缺斤少两的方法来欺骗顾客。

范蠡知道后,便改进了秤砣,将原本白木刻的黑星改为红木镶嵌的金属星形,并且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加上了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诫同行,如果缺了一两,就会永远失去福气和幸福,如果缺了二两,那后代就不可能会当官,如果缺了三两,就会折寿。

原本古人就信奉神明,听到了范蠡这么一说,都没人敢缺斤少两了。就这样,杆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也有人说杆秤的最初发明者是鲁班,不过这些没有办法去证实,但肯定的是,杆秤的发明确实为我国的。

如今看似简单的杆秤,使用的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这其中包含了古人的巨大智慧,曾有一幅《执秤图》,就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拿着秤的人。

这幅画也许是最早形象地展示杆秤的样子。虽然无法确定是谁首先发明了杆秤,但制作杆秤的技艺一直流传下来。

许多人小时候,就经常用筷子或铜币臆造一个小秤以玩乐,但如果杆秤仅仅如此简单的话,就不会有代代相传的杆秤手艺人了。

精确的计量是杆秤的生命,要实现这一点,需要遵循几十道,乃至上百道的制作工序。杆秤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匠人们代代相传的智慧,最典型的体现在杆秤刻度的划分上。

在杆秤的秤盘里没有放物品时,移动秤砣可以找到一个使秤杆保持平衡的位置。这个点就是杆秤刻度划分的起点,被称为“准星”,其他刻度都是依此推算划分的。

杆秤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也是一种吉祥物,象征家业兴旺。为确保计量的公平和准确,中国历代都制定了严苛的法规,同时,杆秤行业内也有严格的行规要求。

中国古人视杆秤刻度中的“秤星”对应天上的星座,称为“福禄寿三星”,违反行规会被认为是破坏了这种对应的关系,需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种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杆秤的公正性。

如今,传统的杆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电子秤所替代。但在中药店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杆秤的小型版本“戥子”被用来称量中药材。

戥子的发明者刘承硅在宋朝被专门任命管理皇家贡品,他设计戥子就是为了精确称量金银和其他珍贵物品。戥子的计量精度高达30毫克,在当时全球都是非常先进的。

从古代至今,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简陋衡器,还是唐宋时期精巧的木制杆秤,它们都逐步演变,力求更准确、更公正地权衡。

每一次的改进,都是对商业准则和社会公平的追求。如今,在电子科技的冲击下,杆秤或许已经渐渐走向边缘,但它曾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将永远被铭记。

因此,当我们在超市中看到电子秤闪烁的数字时,或许可以停下脚步,回想一下古时的杆秤。虽然杆秤可能不再是主流的称重工具,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依然需要被人们所珍视。

它曾经以它简约的存在,教会了我们在商业交易中权衡利益与公正,平衡得失与诚信,从最初的简单衡器到后来的精密秤具,每一次的革新都是对称重精确度的不懈追求

尽管时光流转,但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古老而伟大的杆秤,它见证了人类对公平和准确追求的不懈努力。杆秤,这一古老的工具,将继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

阅读此文后,烦请您点赞评论+关注,方便您及时观看最新内容,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信息来源:《光明网》在2023-12-02发布关于“交流互鉴:从中国戥子秤到日本银秤”的报道

《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在2024年05月10日发布关于“计量科普丨世界防治肥胖日,一起来了解称重工具的历史”的报道

《内蒙古科技馆》在2022-03-17发布关于“玩转科技馆 |“杆秤的秘密””的报道

0 阅读:0
宇航员伊万

宇航员伊万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