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失衡才是西晋灭亡的主因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9-28 18:50:41

文 / 子玉

政治的本质是平衡,皇帝利用帝王术维持几方势力的平衡使之互相制衡以实现对皇权的驾驭。司马炎在建晋之后也是在门阀、宗室、外戚几方势力之间玩平衡,但最终却因为对宗室权力的不断加重导致政治失衡,进而演变为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乱局。

曹魏咸熙二年(265)八月,晋王司马昭薨逝,王太子司马炎嗣位晋王出任相国,十二月,司马炎接受了魏帝的禅让并于当月十七日即皇帝位,是为晋武帝,改元泰始。

等于说是,司马炎将父王司马昭灭蜀的军功兑现为司马氏对曹魏帝位的颠覆,以进阶皇权为门阀和宗室进行分红,以保证在无军功的情况下更好地统驭局面。复制了曹丕当年代汉建魏的剧本。

称帝后,武帝拜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详为太保,何曾为太尉,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其他文武官员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司马炎称帝的红利。

和曹丕一样,司马炎也是以权力换取了门阀对自己的支持,而这股自东汉就成长起来的政治势力也成为对皇权的最大威胁,武帝为了防止世族颠覆曹魏的故事重演就必须大封宗室以拱卫皇室。

于是,武帝就对司马宗室是集体分封:以叔祖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彤为梁王,司马伦为琅琊王,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

司马氏诸王都留在京师,授予相应职位,以辅弼皇室。

和汉朝的藩王不一样的是,司马氏诸王不仅有封国,而且还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这样,司马氏诸王就完全可以以王国为后盾,同时在朝中大肆经营,将地方和京师的政治资源同时利用来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服务。这已经给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咸宁三年(277)七月,卫将军杨珧向武帝建议:“封建诸侯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拱卫皇室,现在,诸王却身在京师,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如今边地全是以异姓为将,最好还是用自己人。”

由于司马氏是通过禅让攫取了曹魏的江山,杨珧的建议正好挑动了武帝敏感的神经,于是,为了实现对帝国江山的全面控制,武帝就让诸王回到封国,以发挥他们拱卫皇室的作用。

既然是替代异姓边将,那么藩王也要配备相应的武力以实现守边的目的。武帝以诸王封邑的多少将各王国分为三等: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

对于那些都督某地军事的藩王,武帝还对其封地进行了调整,以实现其封地和镇守之地的重合:徙扶风王司马亮为汝南王,出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徙琅琊王司马伦为赵王,督邺城军事;渤海王司马辅为太原王,监并州诸军事;徙东莞王司马伷为琅琊王,镇徐州;徙汝阴王司马骏为扶风王,镇关中;徙太原王司马颙为河间王;徙汝南王司马柬为南阳王。

这次调整保证了诸王镇守之地和封国的重合,王权,加上兵权,诸王已经是中央集权的最大威胁。

其他没有官职的藩王也都外出就国。

同时,武帝又封皇子司马玮为始平王,司马允为濮阳王,司马该为新都王,司马遐为清河王。

西晋复制了西汉以藩王拱卫皇室的政治局面,以各项政策红利将藩王势力送上了权力的巅峰。

也就是说,此时的世族掌控着政权,司马氏藩王掌控着军权。在平吴之后,武帝又通过裁撤州郡武备的方式进一步削掉了世族手中的军权,真正实现了以藩王制衡世族,以军制政的目的。

武帝大封诸王以制衡世族 图源/剧照

但这还不够,武帝还需要培养第三方势力以形成政治的平衡局面,于是,杨皇后的父亲杨骏就由镇军将军迁为车骑将军,杨骏弟弟杨珧和杨济也都得到了重用。

自此,杨氏外戚崛起,势倾内外。

等于是,武帝设计了世族、藩王、外戚三驾马车共同驾驭西晋政局而皇权在其中打太极的政治模式。只要这个模式始终保持平衡,那么西晋的江山就能平稳运行。

太康十年(289),武帝由于长期纵享声色,得了重病,由于担心太子司马衷无力驾驭之后的政局,被外戚势力所控制,所以,他又拿起了藩王这张牌,采用王佑之谋,再一次对诸王进行了调整:以汝南王司马亮为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都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徙南阳王司马柬为秦王,都督关中诸军事;徙始平王司马玮为楚王,都督荆州诸军事;徙濮阳王司马允为淮南王,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并假节之国。

都督的权力分为三级,一为使持节,二为持节,三为假节,假节有直接杀违犯军令者的权力。

同时,另立皇子司马乂为长沙王,司马颖为成都王,司马宴为吴王,司马炽为豫章王,司马演为代王,皇孙司马遹为广陵王,淮南王之子司马迪为汉王,楚王之子司马仪为毗陵王,徙扶风王司马畅为顺阳王,司马畅弟弟司马歆为新野公,琅琊王司马觐的弟弟司马澹为东武王,司马繇为东安公。

此调整主要是对司马亮、司马柬、司马玮、司马允这几人的安排,让这几个人都督豫州、关中、荆州、扬江四地的军事。很明显,这四地都是要害之地,武帝等于是将帝国的命运交到了四王手中。

咸宁三年(277)对诸王的调整是为了让司马宗室全面掌控地方以形成对全天下的控制,主要针对的是世族,此次让四王控制要害之地则是为了制衡已经崛起的杨氏外戚势力。

本来诸王在三方政治势力之间就是一家独大,如今诸王在实力层面已经全面掌控了天下的权力,此前脆弱的政治模式已经失衡。

只要西晋失去雄主坐镇,外戚和藩王之间的火拼几乎就不可避免,就像东汉的宦官和外戚势力。

永熙元年(290)三月,武帝病重,命中书作诏,以汝南王司马亮和杨骏共同辅政,但在杨皇后的干涉下诏书却被改为杨骏一人辅政,以杨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

四月,武帝驾崩,司马亮连夜回了许昌封地。

可见,杨氏外戚和藩王的博弈在武帝驾崩前就已经展开。

太子司马衷即位后,以太尉杨骏为太傅、大都督、假黄钺、录朝政、总百官,专制朝政。

外戚势力首先攫取了西晋的权力 图源/剧照

这绝对不是司马氏藩王想看到的局面,而他们手中的兵也保证了其有叫板杨氏外戚的实力,外戚和藩王之间的火拼只是时间问题。

但首先发难的却是不满杨氏专政的皇后贾南风。元康元年(291)正月,贾南风密使黄门董猛和与杨骏有过节的殿中郎孟观、李肇谋划诛杀杨骏,废掉太后。

李肇秘密联系都督荆州诸军的楚王司马玮入朝,司马玮欣然同意。二月,司马玮和都督扬江二州军事的淮南王司马允入朝。三月,东安公司马繇率殿中四百人讨伐杨骏,楚王司马玮兵屯司马门。

结果是,杨骏被杀,连及死者数千人,杨太后被废黜。司马亮和贾南风通过发动政变拿到了朝政的控制权。

政变之后,汝南王司马亮被任命为太宰,与太保卫瓘共同以录尚书事的身份辅政。以秦王司马柬为大将军,东平王司马懋为抚军大将军,楚王司马玮为卫将军领北军中候,下邳王司马晃为尚书令,东安公司马繇为尚书左仆射并进爵为王。

同时,贾氏的贾模、郭彰、贾谧也进入政治中心。

等于是司马氏诸王和贾氏外戚分享了杨氏外戚的权力,共同执掌朝政。

由于司马氏诸王手里有兵,贾后行使着惠帝的皇权,双方都是实力派,所以,贾氏外戚和诸王之间势必还会有一场火拼以决出最终的胜利者。

首先出局的是东安王司马繇,接着又是楚王司马玮和贾后联合整死了汝南王司马亮,同时被杀的还有卫瓘子孙九人。

其实此时楚王完全可以凭借兵威一举解决掉贾后,因为,朝政只能由一方势力掌控,但就在司马玮犹豫之时,贾后就已经出手,以专杀之罪突然出击斩杀了楚王。

经过一番内部角逐,西晋的朝政落入了贾氏外戚手中。

事后,贾后委任亲党,以贾模为散骑常侍加侍中,以张华为侍中中书监,以安南将军裴楷为中书令加侍中,与右仆射王戎并掌机密。

外戚、世族、庶族共同参与朝政,此时西晋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出多门。

虽然贾后以权术暂时取得了胜利,再次实现了朝廷政治的平衡,但在司马氏诸王掌控地方并拥有军权的情况下双方还会因为权力问题爆发冲突。

元康九年(299)十二月,贾后免太子司马遹为庶人并囚禁于金墉城,同时诛杀了太子之母谢淑媛等人。

永康元年(300)四月,赵王司马伦联合翊军将军校尉齐王司马冏、梁王司马彤发动政变诛杀贾氏外戚,贾谧被杀,贾后先是被废为庶人囚禁于金墉城,随后被杀。

永宁元年(301)春正月,司马伦逼惠帝禅位于自己,即皇帝位,藩王以绝对的实力打败了政治对手,攫取了皇权。这是西晋政局藩王一家独大的必然。

既然赵王都能问鼎九五,那么其他同时拥有血统和军事优势的诸王自然也有称帝的合法性,于是,八王之乱正式爆发:齐王司马冏武力讨伐赵王司马伦、河间王司马颙讨伐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讨伐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讨伐成都王司马颖。

赵王上位直接引发了八王之乱 图源/剧照

光熙元年(306)夏,司马越攻破长安,挟惠帝返回洛阳,八月,以太傅录尚书事的身份专制朝政,成为八王之乱的最终获胜者。

但在这场长时间的内乱中,本来就与朝廷粘合力极差的胡族势力和地方豪强也趁机起兵叫板西晋朝廷:

永康元年(300),贾后杀掉太子司马遹,接着,在赵王司马伦杀掉贾后之后,前益州刺史赵廞在蜀地造反。永宁元年(301),氐人李特据广汉造反;

太安二年(303),义阳蛮张昌反于荆州,其别帅石冰乱扬州,封云乱徐州;

永兴元年(304),匈奴刘渊据左国城建国;

永兴二年(305),陈敏据历阳(今安徽和县)造反,战火波及荆、扬、徐、豫等地。同年,公师藩起兵于邺郡,刘灵起兵于阳平;

永熙元年(306),刘伯根起兵于惤县(今山东黄县西南),王弥附之;

...

另外,武帝利用宗室制衡世族,但在藩王为了权力展开混战之后地方的实力派就迅速发展为割据之势:王浚据幽州,刘琨据并州,张轨据凉州,苟晞据兖州,刘弘据荆州,韩馥据扬州...

说实话,如果西晋各方面的力量能形成合力,统一归朝廷指挥,刘汉政权是不容易攻克洛阳和长安的,但八王之乱却恰好给了他们各自为政在乱世中野蛮生长的机会。说到底,还是武帝的政治设计失衡所导致。

虽然司马越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此时西晋的江山已经是四分五裂:地方豪强造反、江东世族割据、各地实力派独立、胡族势力建立政权、朝廷禁军遭受毁灭性打击。

皇权彻底失去了对帝国的统驭能力。

从永熙元年(290)武帝驾崩,到光熙元年(306)惠帝驾崩,晋朝经过了十七年的内乱是元气大伤,直接导致了五胡势力的强势入局,中原陆沉。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武帝对藩王势力的过分倚重打破了政治平衡。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7 阅读:459
子玉的史无边界

子玉的史无边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