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哥城的东郊,曾经的东池南岸,矗立着气势恢宏的比粒寺。公元961年,为了供奉印度教湿婆神,罗贞陀罗跋摩一世下令修建这座寺院。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这里是古代皇族进行火葬仪式的地方——
2025年2月3日下午,游览完东梅奔寺以后,我乘坐嘟嘟车来到南边约1.5公里处的比粒寺。寺院的主要建筑均用红砖垒砌而成,在夕阳余辉的照射之下,散发出鲜红火热的光芒。庄严肃穆,浴火重生,更加让人相信这里曾经是一座“火葬场”。
比粒寺坐西朝东,位于两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两圈儿围墙,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120米。在第一层平台东面,有五座砖砌的塔殿,其他三面均修建有长厅。我从东塔门进入,在一片阴影之中,攀登至台基顶部,周围充满沉重的气氛。
在第二层平台东面,修建有两座藏经阁,东北角有一座碑亭,周围环绕着九座长厅。在藏经阁之间,摆放着一座长方形的石槽,上面曾经覆盖着一个盖子,也被称为“石棺”。
据说,石棺是火化遗体的地方,碑亭是清洗遗骨的地方,旁边是倾倒骨灰的水槽。站在台基之上,向下俯瞰石棺,想到当年进行火葬仪式的场景,瞬间让人感到一阵阵阴森之气。
在第二层平台中央,修建着三层寺庙山,模仿印度教神话里的须弥山,底部边长46米,顶部边长34米,高达12米。在第一层台基上,每面修建有四座,总计十二座供奉着林迦石雕的小型砖砌塔殿。
在第三层台基顶部,矗立着五座砖砌塔殿,中央最大的塔殿高达17米,曾经供奉着统治者罗耶德罗布哈德雷什瓦拉,正门开设于东侧,其他三侧是假门。后来,改名为拔陀罗湿婆庙,供奉着真腊的守护神。
站在台基顶部的西南角,向远处的森林深处望去,火红的太阳缓缓地落下山去,人们沐浴于美丽的霞光之中。一天的疲惫,瞬间消失不见;三天的吴哥古迹之旅,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从南侧的台阶,走下高大的台基,回望雄伟的比粒寺。在阳光的照耀中,沉重阴暗的气息荡然全无,反而令人心中升起希望之情。难怪比粒寺也被称为“变身塔”,故去的身体在这里火化,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