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给刘墉出了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下联堪称经典

蜀山史道 2024-09-25 15:42:4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乾隆皇帝闲来无事,总喜欢考考身边的大臣,尤其是机智聪慧的刘墉。

一天,乾隆笑着给刘墉出了一副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这话不仅说得巧妙,还藏着一层深意,暗指某些人无法承担重任。面对这样一个颇具难度的上联,刘墉却一点不慌,稍作思索,立马对出了下联。

刘墉出的下联堪称经典,不仅工整,还让乾隆大为赞赏。那么,刘墉到底对了什么样的下联?他是如何通过这副对联化解皇帝的“刁难”?

刘墉:从"官三代"到"刘公"的蜕变

刘墉,这个名字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出生于山东诸城一个官宦世家,可谓是"官三代"的典型代表。

他的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的进士,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祖父刘棨在康熙年间担任过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更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官至宰相之位。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刘墉从小就耳濡目染,学到了不少为官之道。他自小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为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这一年,刘墉考中了二甲第二名进士,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殿试。

这次殿试,也是刘墉第一次面对乾隆皇帝。谁能想到,这次看似平常的见面,却成为了改变刘墉一生的关键时刻。

乾隆皇帝的"以貌取人":一场意料之外的考验

乾隆皇帝是个出了名爱好色彩艳丽和外表美好的人。他的宠臣和珅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甚至被称为"满洲第一美男子"。当乾隆第一次见到刘墉时,却因为他的外表而心生不喜。

刘墉长相平平,身材也不出众,这与乾隆心目中理想臣子的形象相去甚远。乾隆虽然不满意刘墉的外表,但作为一国之君,他也明白不能仅凭外貌就将人拒之门外。于是,乾隆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决定用对联来考验刘墉的才学。

乾隆出了一个上联:"只可叹,弯木难当顶梁柱。"这句话暗含讥讽之意,意思是说刘墉这样的"弯木"难以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乾隆心想,如果刘墉对不出来,或者对得不好,那就有理由将他拒之门外了。

然而,刘墉的反应却出乎乾隆的意料。他不卑不亢,很快就对出了下联:"甚为喜,屈弓才可射天狼。"这个回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境深远。

刘墉巧妙地用"屈弓"来比喻自己,表示虽然外表不扬,但内心却蕴含着大才。"射天狼"则表达了他要为国效力、铲除奸佞的远大抱负。

这个回答让乾隆大吃一惊。他没想到外表平平的刘墉竟有如此才华,更没想到他能在皇帝面前表现得如此从容不迫。乾隆被刘墉的才智所折服,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年轻人。

从此,乾隆对刘墉改观,决定给他一个机会。他将刘墉派到翰林院工作,开启了刘墉的仕途生涯。

刘墉从京官到地方,再回朝堂

刘墉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乾隆二十年(1755年),一场意外的变故打乱了他的人生轨迹。他的父亲刘统勋因为办事不力被下了监狱,刘墉也因此受到牵连。

虽然后来乾隆看在刘家三代忠良的份上饶恕了刘统勋,但刘墉还是在第二年被贬为地方官员,远离了清王朝的权力中心。这次贬谪对刘墉来说是一次重大打击,但也成为了他锻炼才能、积累经验的宝贵机会。

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刘墉在全国各地辗转,足迹遍布华东六省、广西、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和山东等地。每到一处,他都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利,创下了不少政绩。

刘墉在地方任职期间,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湖南。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墉出任湖南巡抚。当时的湖南灾情严重,盗案频发,不少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百姓苦不堪言。

刘墉到任后,立即着手解决问题。他先是稽查县府粮食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后,他又派人调查灾情和盗案的原因,将贪官污吏弹劾到京城。

仅仅一年时间,湖南的局势就有了明显好转。民粮和库银渐渐充实,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刘墉的清廉作风和为民办实事的态度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刘公",把他比作宋朝的包拯。

刘墉在地方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终于被召回京城,出任左都御史。这标志着刘墉重新回到了朝廷的权力中心。不久后,他又升任吏部尚书,位居朝廷要职。

然而,刘墉的仕途依然充满波折。他在朝廷中屡次因为一些小错误引起乾隆的不满。乾隆甚至指责他"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

尽管如此,刘墉凭借自己的才能和为官之道,还是在朝廷中站稳了脚跟。直到乾隆晚年,刘墉的官位最高时曾做到直隶总督兼吏部尚书,还监理国子监。

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君臣之谊

刘墉从初次见面时的不被看好,到后来成为乾隆倚重的重臣,刘墉用自己的才学和为官之道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欣赏。

乾隆虽然有时会对刘墉不满,但总体上还是很欣赏他的才能。两人经常以对对联的方式来消遣取乐。在乾隆微服私访的过程中,刘墉也常常陪同左右。

这些经历不仅增进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也让刘墉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民情,为他日后的施政提供了宝贵经验。

刘墉的才学不仅体现在为官之道上,他还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才气在文坛上也颇有名气,以字、画、诗闻名于世。

乾隆作为一个自诩风雅的君主,对刘墉的文采也是赞不绝口。两人常常探讨文学,这种君臣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而刘墉与乾隆的关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刘墉的直言敢谏有时会触怒乾隆,导致他多次被贬。但每次刘墉都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政绩重新获得乾隆的信任。

从"射天狼"到反腐先锋

刘墉在初次见乾隆时说要"射天狼",这不仅仅是一句应对的妙语,更是他一生为官的写照。

在他看来,"射天狼"就是要铲除朝廷中的奸佞,查处天下贪官,拯救苍生百姓。这个理念贯穿了他的整个仕途生涯。

在地方任职期间,刘墉多次查处贪官污吏,为百姓伸冤。他在湖南巡抚任上的表现尤为突出。

面对灾情和盗案,他不仅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还深入调查根源,将贪污腐败的官员绳之以法。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让他赢得了"刘公"的美誉。

回到朝廷后,刘墉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他多次向乾隆进言,指出朝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有时会因此得罪权贵,但他依然坚持己见。

刘墉的政治智慧还体现在他对大局的把握上。他明白,作为一个臣子,既要敢于直言,又要懂得适可而止。

在多次被贬之后,他总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重新赢得皇帝的信任。这种政治智慧,让他在复杂的朝廷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政治立场,同时又能在仕途中一步步向上攀升。

到了嘉庆年间,刘墉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查办和珅案件中,刘墉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带领调查组查明了和珅及其党羽的二十多条罪行,为肃清朝廷贪腐做出了重大贡献。

《——【·结语·】——》

刘墉从初见乾隆时的机智应对,到地方为官时的政绩累累,再到朝廷中的反腐先锋,无不彰显着他的才华和为官之道。

他与乾隆之间的君臣关系,既有权力的博弈,也有才学的交流,更有为国为民的共同理想。

刘墉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政治智慧不仅在于如何取悦君主,更在于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为百姓谋福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梅耀元主编. 嵩山名人传[M]. 2017

乔继堂主编. 正说历朝八十臣 下[M]. 2019

金开城著.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天干与地支[M]. 2012

陈国恩,黄步高主编. 中华经典诗词楹联读本 八年级 下[M]. 2016

0 阅读:200

蜀山史道

简介: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