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控,就像在全球经济这盘大棋中走了一步关键的战略行动,迅速影响到了全球的产业链条,美国尤其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
这场较量揭示了美国在稀土供应方面的薄弱环节,促使全球产业链加速调整和重新布局,凸显了科技领先地位、产业升级换代以及地缘政治之间的紧密关联。
稀土出口的管控,实际上反映出中国正在主动参与到全球资源分配和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中,这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美国不断加强对中国科技产业的限制,事情由此开始。
面对这样的打压,中国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积极采取行动予以回应。
除了在关税上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中国还利用自身在关键资源上的优势,对部分稀土产品的出口实施了管控,以此作为重要手段。
这无疑是中国手中掌握的一张重要“王牌”。
这不是突然的想法。之前,中国已经限制了镓、锗等稀有金属的出口。
现在,中国开始管理钐、钆、铽、镝、镥、钪、钇这七种中重稀土的出口,这意味着反制措施更加强烈。
这个行动立即影响到美国重要的产业,比如航空航天、电动汽车、军事和高科技产业。
美国MP材料公司CEO利廷斯基说,因为稀土供应中断,未来战争的关键装备可能会停止运转。
这句话真实反映了美国很多公司的困难。
稀土管制“卡脖子”
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重稀土方面,几乎垄断了全球供应,占比高达99%。
这使得美国长期以来非常依赖从中国进口稀土,自身产业链存在明显的短板。
现在,由于中国可能限制稀土出口,美国的相关产业面临巨大挑战。
正如美国元素公司CEO所说:“现在情况不好,他们已经被暂停出口了。”
《纽约时报》的报道也印证了这一点:美国的国防承包商几乎没有稀土储备,而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库存也只够维持一个月左右的需求。
美国在稀土精炼方面与中国存在显著差距,技术水平明显滞后。
美国稀土提纯技术最高仅能达到99.5%,而中国已经能够实现99.9999%的超高纯度。
这种巨大的技术差距如同难以跨越的障碍,导致美国在稀土产业上受制于中国。
美国稀土产业链也存在明显不足,即使成功开采出稀土矿产,也往往需要将这些矿产运往中国进行分离和提纯。
这种对中国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在稀土领域的劣势地位。
更让人担心的是,美国企业普遍没有未雨绸缪的习惯,稀土储备不足的情况相当普遍。
“美国公司大多不愿花钱囤积稀有材料,库存几乎为零或者非常少”,这就是一个例子。
这种做法导致他们难以应对突然发生的供应问题。
有些美国电动汽车厂商的稀土库存撑不了多久,顶多再用一两个月。
也就是说,再过一个月,有些工厂可能因为没有原材料而不得不停工了。
美国多个领域正面临困境,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了国家发展。
军事方面,先进战机如F-35的生产和维护都遇到了麻烦,成本大幅上涨。
下一代战机F-47研发对稀土的需求更高,镝元素的短缺导致生产线延迟交付。
虽然五角大楼声称储备了500吨稀土,但每日的实际缺口高达23吨,储备量远远不够。
由于稀土短缺,美国空军、海军和陆军的武器装备升级和新型装备研发都面临挑战,军事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
科技领域,光刻机的关键部件依赖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可能会导致全球芯片生产线停滞,这对全球科技产业造成重大影响。
短波长激光等离子体光源这类高精尖技术领域,中国几乎完全掌握了稀土资源的供应。
这对制造下一代EUV光刻机的激光光源、靶材和收集镜至关重要,如果稀土断供,会产生严重影响。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已经发出警告,如果中国持续管制稀土出口,全球大约70%的先进芯片生产线可能会被迫停止运作。
这种情况对于高度依赖芯片的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在汽车产业,像特斯拉这样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也面临着因为原材料短缺而停产的风险,这无疑给美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阴影。
为了维持生产,一些美国企业甚至开始拆用库存,以应对迫在眉睫的危机。
美国的应对与挣扎
面对中国稀土管制带来的限制,美国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开始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美军方迅速组织会议,商讨应对中国稀土管制的策略,力求摆脱困境。
由于对稀土供应的担忧加剧,部分汽车制造商和军火商的股票价格迅速下跌,市场普遍感到不安。
美国元素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西尔弗表示,收到通知需要等待45天才能获得出口许可,这严重影响了稀土金属的出口恢复。
为了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特朗普政府想尽各种办法。
他们尝试从深海开采矿物,还在太平洋海底囤积金属,希望以此来获得更多稀土资源。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甚至考虑与俄罗斯合作开发顿巴斯地区的稀土,还试图与乌克兰签署矿产协议,这些方案都显示了他们急于摆脱依赖的决心。
此外,他们还计划储备矿物资源,并将目光投向格陵兰岛,但这些尝试都面临着诸多困难,最终效果并不理想。
美国本土开采稀土的成本很高,远远超过中国,深海开采的成本更是高得惊人。
技术瓶颈也一直是美国稀土产业发展的难题,提炼技术相对落后,甚至需要从中国购买萃取剂。
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获得了五角大楼2.58亿的补贴,但三年时间也没能建成一座工厂,这说明了问题。
另外,环境保护政策和繁琐的审批流程也拖慢了美国本土稀土加工厂的建设进度。
美国国防部计划2025年拨款30亿美元建设稀土分离厂,但这只能处理轻稀土,军工领域急需的重稀土仍然要依靠中国。
就算美国能从其他国家获得稀土矿,因为缺少加工技术和设备,最终还是要将大部分稀土运到中国进行加工。
例如,掌控美国唯一稀土矿的MP材料公司,每年都要把三分之二的原料送到中国加工,这种情况显示了美国在稀土领域的困境。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为了应对管控危机而启用的“战略储备计划”,无意间催生了一条走私产业链。
一些美国公司为了获取稀土,不得不绕道墨西哥,以“医疗设备”的名义高价从中国进口。
格陵兰岛的稀土储备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专家指出,欧美等国真正缺乏的是稀土原材料以及提纯技术,而非稀土矿产资源本身。
要想真正减少对外依赖,不应只想着扩张地盘,更重要的是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稀土原材料市场。
这些现象都表明,美国想要摆脱对华稀土依赖,道路充满挑战。
博弈下的新格局
在稀土问题上,中国的做法并非简单粗暴的封锁,而是一种更灵活的策略。
中国坚持合理开发和利用稀土资源,既要保护国家利益,也要维护国际市场的稳定。
出口管制不是完全禁止,而是有选择地限制,为未来合作留下余地。有报道称,中国正在建立新的稀土监管体系,可能会避免永久禁止向特定公司(包括美国军工企业)出售稀土。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拓展其他资源渠道,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比如,中国增加了从巴西进口大豆,并与澳大利亚签订了长期的能源合作协议,以此来展现经济发展的多元性和韧性。
当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可能没有预料到中国会采取应对措施。
中国正在调整其全球采购策略,以应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
例如,在中国暂停部分美国商品进口后,迅速扩大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采购渠道。
大豆转而大量从巴西进口,肉类市场也有其他国家的供应商积极填补美国企业留下的空缺。
能源方面,中国减少了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同时与澳大利亚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
俄罗斯也明确表示,可以根据中国的需求,充分供应原油。这些调整表明,中国正积极寻求多元化的供应链,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国际社会迅速采取行动,应对美国退出造成的局面。
许多国家积极拓展与中国的合作,以填补美国留下的市场空缺。
德国巴斯夫与中国稀土集团合作,共同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日本丰田公司将其氢能源专利技术转移给包头工厂。
这些案例清楚地表明,在全球化趋势下,互利共赢才是发展的主流方向,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它们印证了全球化背景下合作共赢的趋势,各国都在寻求共同发展。
科技霸权与资源命脉
稀土的竞争显示出现代科技竞争的核心在于资源。中国在稀土的定价、技术和规则上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想要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的努力效果不佳。
专家认为,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掌握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比军事实力更能形成战略优势。
美国试图通过限制来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结果反而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美国长期以来试图限制中国的发展。
具体做法包括,以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向中国出口用于生产高端芯片的光刻机和相关技术,也禁止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特别是用于人工智能的芯片。
美国还想阻止中国发展中低端芯片制造能力,为此与日本和荷兰合作,限制对中国出口相关设备和材料。
这种做法被认为是要从根本上阻止中国发展芯片产业,从而遏制中国高科技的发展。
不仅如此,美国在限制和制裁中国的同时,还不允许中国采取反制措施。
世界变化很快,全球的生产和供应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改变,多极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科技不再由一个国家说了算,而是多个主体共同发展,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美国想要维持科技上的优势地位,但是如果缺乏实际的资源支撑,最终会像空中楼阁一样不稳固。
那么,稀土争夺战中,究竟谁能获胜?未来的全球产业分工会发生什么变化?
参考信息:
信息来源:《中国管制稀土出口,美国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观察者网
《外交部回应美方豁免部分产品对等关税》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