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堂火灾真讽刺,著名学者王立群曾力推董宇辉前往河南大学

东恒情情 2024-05-04 07:32:34

好讽刺啊,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意料之外的转折。河南大学的大礼堂,那座曾见证了无数青春梦想、学术交流和历史变迁的标志性建筑,突然间就在一片烟雾和尘埃中消失了。据悉河南大礼堂已施工近四个月,起火原因疑似为有施工队人员在礼堂内部休息,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大礼堂经过火灾,房顶已经基本坍塌,被火烧过的建筑呈焦黑状。

施工现场的那巨型条幅“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此刻显得尤为刺眼。它就像是一个讽刺的符号,无情地嘲笑着人们曾经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和承诺。这条幅原本是为了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产,而现在,它却成为了一个讽刺,一个对人们无力保护的嘲笑。

就在不久之前,著名学者王立群还曾力推知名人物董宇辉前往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参观。王立群先生对河大的深厚感情和对明伦校区独特魅力的推崇,让人对这次参观充满了期待。然而,就在行程还未有具体着落的时候,这座曾经是河大最具象征意义的大礼堂就已经不复存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无疑给这次计划中的参观蒙上了一层阴影。

河南大学大礼堂简介:

1931年,时任河南大学校长的许心武先生提出建大礼堂的动议。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拨专项教育经费,修建。1931年11月20日河大大礼堂破土动工,1934年12月28日落成,占地面积3932平方米,南北长73.75米,东西宽53.75米,总建筑面积4687平方米,是一座宫殿式建筑。当时河大的师生共计500余人,却兴建了可容纳3000多人的大礼堂,足见河大的魄力。其规模之宏大,在当时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其设计之精美,工程进度之快,质量之高,为当时国内所罕见。

大礼堂由从欧美留学回国在河南大学工学院土建系任教的张清廉教授设计,历时三载,耗资二十万元建成。大礼堂内部南北长51.8米,东西宽44.5米,高24.4米,分上下两层,设楼梯六座,以观众厅为中心,东西布置休息厅廊,观众坐席2800个,楼上楼下可容近3000人,舞台台口18.29米可供演出之用,另设有休息、音乐储藏和道具化妆等房间。东、西、南、北有四个直通室外的疏散出入口,均为四柱卷棚式歇山顶门廊,下门三个对开出入大门,大门侧有八根爱奥尼式柱,将正面三个对开出入大门妆点得巍峨壮观。

河南大学大礼堂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至今仍在使用。作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她见证着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见证着河大学子的成长。

这座历经93年历史的建筑,曾经见证了无数人的成长和变迁。它躲过了民国的纷争和抗战的峥嵘岁月,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然而,在这繁华盛世的时代,它却在一片烟雾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结局,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样的悲剧会发生?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保护好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产?是因为我们对这些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吗?还是因为我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总是无法坚守底线?

在我们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但却至关重要的东西。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这样一个被忽视的领域。虽然人们都知道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我们应该从教育入手,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确保这些珍贵的遗产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河南大学大礼堂的消失是一次沉痛的教训。它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让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产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图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删!

0 阅读:2

东恒情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