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店里的意外重逢
2005年的一个下午,随着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如潮水般从校门涌出,结束了一天的课程。书包的拉链拉开又合上,教科书被塞回去,低年级的孩子蹦蹦跳跳,兴奋地和同学讨论着课堂上的趣事。周勤予的小女儿混在这群学生中,背着一个普通的深蓝色书包,步伐不紧不慢,走在通往家的小路上。
她的目光被路边的一个水族店吸引。店铺虽然不大,但在这片普通的街区里,显得格外独特。橱窗外是一面大大的透明玻璃墙,里面的鱼缸排列得整整齐齐,缸里的水清澈见底。五颜六色的鱼儿在水中悠闲游动,有些大鱼摆动着宽大的尾巴从水草中游过,小鱼则成群结队在缸底穿梭,形成了自然的景观。
店里的几缸热带鱼尤其引人注目,那些颜色鲜艳的鱼体上带着条纹或斑点,有红的、蓝的、黄的,甚至几条像透明玻璃一样的鱼,有时候能让她看上好几分钟。
正当她望着玻璃里的鱼时,透过水面,她无意中注意到了一个正在鱼缸旁忙碌的男人。他正背对着窗户,用捞网从鱼缸里小心地挑选出几条顾客点好的金鱼。看清他的模样后,小女孩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她背着书包迅速跑进店内,直接扑向正在忙碌的男人,一把抱住他,大声喊道:“爸爸!”
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让男人愣住了。他手上还拿着装鱼的网兜,完全没反应过来。他低头看了一眼抱住自己的小女孩,确认自己从未见过她。男人叫李保国,是这家水族店的老板。他苦笑了一下,开口说道:“小朋友,你是不是认错人了?我不是你爸爸。”
听到这句话,小女孩愣住了。她松开手,抬头仔细看了看李保国。男人的模样与她的爸爸非常相像,但他脸上的表情和一些动作又让她觉得哪里不对劲。她又看了几眼,确定眼前这个人虽然长得像爸爸,但不是自己的亲爸。感觉有些不对劲后,小女孩转身离开了水族店。
两个陌生人的相遇
从水族店离开后,周勤予的小女儿心里装满了疑问,她回家后立刻把在水族店的经历告诉了自己的爸爸。与此同时,水族店老板李保国也没能完全忘掉这件事。那个突然冲进店里认他为爸爸的小女孩让他感到疑惑。他想见一见这个小女孩的父亲,看看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他隐约觉得,这两人之间可能会有某种联系。
李保国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被抱养的。他的养父母告诉过他,他不是他们的亲生孩子,但并没有提及更多的细节。然而,李保国自己记得一些片段,他记得自己小时候生活在上海崇明区的一个小村庄,后来被人带走,辗转来到河南定居。他虽然长大后和养父母关系不错,但总觉得关于自己的过去还有很多未解的地方。
因为李保国的水族店距离周勤予女儿的学校并不远,偶尔他会在学校周围看到这群放学的孩子。没过几天,他就在店门口再次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小女孩在远处认出了他,停下了脚步,显然还记得之前的事情。李保国趁着店里不忙,走上前去和她打招呼。
“小朋友,你爸爸在家吗?”李保国蹲下来说,“上次的事情,我想跟他说说,能带我去见见他吗?”小女孩愣了一下,点了点头,然后带着李保国往家里的方向走去。
到了周勤予家,小女孩叫来了爸爸。周勤予见到李保国的一瞬间,也愣住了。面前的这个人,和自己几乎一模一样。两人互相打量着对方,都没说话,气氛有些奇怪。李保国率先开口:“你好,我叫李保国,是附近水族店的老板。你家小姑娘前两天跑到我店里,把我当成了你。听了这事,我觉得很奇怪,就过来看看。”周勤予也觉得眼前的场景太过巧合,他邀请李保国进屋,两人坐下来聊了起来。
DNA鉴定揭开惊人真相
随着话题的深入,他们决定进一步确认两人之间的关系,提议去医院做DNA鉴定。李保国对此提议表示认同。两人很快联系了当地一家医院,安排了检测事宜。
按照医院的流程,DNA检测通常需要一周时间出结果,但这次却迟迟没有消息。等了整整一个月,周勤予和李保国终于按捺不住,决定亲自去医院询问原因。他们在化验室门口找到负责的医生,医生看到两人,表情显得有些复杂。经过几分钟的交流,医生才缓缓地告诉他们检测结果的真相。
医生表示,通常基因检测只会比较DNA的相似度,以判断亲属关系。大部分情况下,亲兄弟的基因相似率会达到一定的标准,而这两人的检测结果却完全超出了常规范围。他们的DNA不仅相似,而是完全相同。这表明,两人并不是普通的兄弟,而是双胞胎。
听到这个结果,李保国和周勤予都很震惊。医生也表示,这样的结果在常规基因检测中并不多见,因此他们才花了更长的时间反复核实数据。
寻亲之路上的艰难坚持
自从周勤予和李保国确认了双胞胎兄弟的身份后,他们的故事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地方媒体争相报道,就连中央电视台也将他们的故事搬上了荧屏。这对失散多年的兄弟重逢后,仍然坚持追寻亲生父母的下落,希望揭开两人被分离的真相。媒体的报道也让更多人知道了他们的经历,有些人主动联系他们,希望能提供线索或帮助。
然而,寻亲之路并不顺利。尽管有了媒体的助力,他们并没有获得关键的突破。两人决定亲自行动,继续寻找可能的线索。2016年,他们加入了一批同样在寻找亲人的队伍,再次来到了上海崇明岛。这里是李保国儿时的记忆中,他曾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们觉得最有可能找到答案的地方。
这次活动组织了几十个正在寻找亲属的家庭,在崇明岛的一个广场上相聚。每个家庭都带着资料和照片,希望通过人群中的相似特征,找到失散的亲人。广场上,不时传来好消息,有人成功确认了亲属关系,彼此紧紧拥抱,感动的场景接连上演。然而,对于更多人来说,这一天只是又一次无果而终的等待。
周勤予和李保国在广场上仔细看着每个人带来的资料,但没有找到任何符合自己情况的线索。他们还与几位当地年纪较大的居民聊了聊,询问是否记得当年有孩子被抱养或送走的事情,但得到的回应同样模糊不清。活动结束时,他们并没有等来想要的答案。
尽管如此,两人并没有放弃。离开崇明岛时,他们与寻亲组织的成员约定,保持联系,并随时分享新的线索。
年迈兄弟的寻亲坚持与无奈
到了2022年,周勤予和李保国这对兄弟依旧没有放弃寻找亲生父母的愿望。然而,两人都已年过六十,身体大不如前。他们身上还带着多种慢性病,寻亲的旅程对他们来说变得更加吃力。尽管时光飞逝,体力和健康状况逐渐限制了他们的行动,但这个未竟的梦想仍然萦绕在他们心头。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他们是否还会继续寻亲时,两人都给出了肯定的答复。然而,这份回答中多了几分现实的无奈。他们坦言,年纪大了,身体负担重,寻亲的频率可能不得不减少。“儿女都长大成人了,我们也老了,不想再因为这事给孩子添麻烦。”周勤予说。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试图在能力范围内继续努力。他们会通过网络上的寻亲平台关注新的线索,也会参加一些寻亲活动。这对兄弟如今更多是依靠社会力量和技术手段寻找线索。他们的儿女也会在网络上帮忙发寻亲信息,整理曾经的证据。李保国的儿子曾经跑到崇明岛的一些村庄,试图找到任何老一辈村民提供的线索,但依旧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周勤予的家人则试图联系一些基因检测公司,希望能通过现代科技找到远亲的蛛丝马迹。
与此同时,两人的寻亲经历也逐渐影响了更多人。有人因为看到他们的故事加入到寻亲的队伍中,也有人受他们的坚持鼓舞,重新燃起希望。每次接触这些有相同经历的人,他们都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并鼓励对方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