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对你好,事事关照你。"《杨绛传》里的一段话让人感触颇深:“把圈子变小,把语速放缓,把心放宽,把生活打理简单,用心做好手边事情不恋尘世浮华,不写红尘纷扰。"
在媒体高在这个社交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微信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一个重要功能,更是成为了我们展示自我、交流情感的平台。然而,不知何时起,朋友圈出现了“三天可见”的设置,这一设置看似微不足道,却容易引发人际关系的一系列痛点:
痛点一:阻碍朋友之间的沟通
朋友圈作为我们与朋友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承载着分享生活点滴、了解彼此近况的重任。然而,“三天可见”却像一道无形的墙,将我们的过去与现在隔绝开来。
试想一下,当你想了解朋友的过去,却发现他的朋友圈仅显示三天,那种感觉就像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不仅如此,“三天可见”还可能引发朋友间的误解和矛盾。有时,我们会因为对方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而感到被排斥或忽视,从而影响了友谊的和谐发展。
张小龙,微信的创始人,曾表示:“朋友圈是一个封闭的朋友圈,它应该是好友之间的一个专属空间。” 显然,张小龙对于朋友圈的定义是倾向于开放和共享的,而不是“三天可见”这种封闭和隔离的模式。

痛点二:阻碍社交格局
在当今社会,人脉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朋友圈作为我们拓展人脉、了解行业动态的重要平台,“三天可见”无疑给我们的社交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你想要结识新的朋友、拓展业务时,却发现对方的朋友圈对你设置了“三天可见”,你可能会因此错过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机会,也错过了更深入了解你对手的机会。
此外,“三天可见”还可能加剧社交圈子的固化。因为人们往往只会关注那些和自己有共同话题、相似经历的人,而“三天可见”的设置则限制了我们去了解和接触不同人群的可能性。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诫我们,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愿意被朋友圈限制,那么我们又怎能对别人设置这种限制呢?
痛点三: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三天可见”不仅阻碍了我们的社交活动,还可能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当我们把自己过去的朋友圈隐藏起来时,其实是在逃避过去。这种逃避不仅无法让我们更好地面对过去,灿然面对将来,还可能引发我们的焦虑和不安。同时,“三天可见”还会让我们过分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过去。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完美的印象,我们可能会过分美化或者刻意删除某些内容,这种做法无疑会增加我们的心理负担。

在《深度影响》一书中,作者提到:“在职业生涯中,我们需要勇敢地展示自己的过去,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被人所了解和接受。” 朋友圈作为我们展示自我的一个重要窗口,“三天可见”的设置只会让我们错失被人了解的机会。
由此可见,朋友圈“三天可见”虽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设置,但它在实际生活中却带来了诸多问题。从阻碍朋友之间的沟通、影响社交格局到威胁心理健康,“三天可见”无一不是我们迈向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没有人愿意和这样躲躲闪闪,不敢把心扉倘开的人合作。
只有打开格局,我们才能在社交媒体时代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拓展人脉、提升自我价值。记住,你与成功之间,或许只隔了一个可见性。
以上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