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岳飞被奸臣害死时,十万岳家军为何无动于衷?背后原因让人气愤

浅弋道历史 2024-03-23 11:37:15

在南宋的尘封记忆中,有这么一个名字永远璀璨——岳飞。这位军事家和民族英雄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勇气和智慧的传说,更是一曲深情的爱国赞歌。

二十岁那年,岳飞第一次踏上战场,心中有着一个不变的誓言:要让这个国家结束被欺凌的命运,夺回失去的土地,恢复昔日的和平与繁荣。他的成长之路,伴随着兵书和武艺的研习,而背上刺着的“精忠报国”四字,是他对自己永不改变的承诺。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岳飞独创岳家军,成为了希望的象征。他领导下的军队,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铁的纪律闻名,被誉为“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的模范。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甚至让对手金军也不得不佩服,有句话在敌军中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这些赞誉不是空穴来风,每一次胜利都凝结着岳飞和他的士兵们的血汗。从襄阳六郡之战到颍昌府的决战,岳飞的每一次出击都是精心策划的胜利。他深知军民团结的重要,反对朝廷的消极防御,主张积极出击,以求最终胜利。

在一次策略会议上,岳飞深沉的目光扫过在座的将领,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军队的战争,更是人民的战争。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为我们的国家和百姓争取到最后的胜利。”将领们被这番话激励,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岳飞到底,共同为国家的复兴努力。

在战场上,岳飞不仅是一位英明的指挥官,更是士兵们亲切的兄长。

在南宋的宫廷深处,一个阴谋正悄然酝酿。岳飞,这位边境的英雄,正带领着他的岳家军连战连胜,一步步逼近失去的土地。他们的勇气和智慧让金人的铁骑也开始畏惧。就在这胜利的曙光初现时,朝廷的决策却是另一番景象。

赵构和秦桧,这两位掌权者,正忧心忡忡地讨论着和平之事。在他们眼中,长久的和平远比军事胜利来得重要。于是,一道又一道的金字牌似箭一般射向岳飞,命令他立刻班师回朝。

岳飞站在大帐之中,手持最后一道金令,面露难色。他知道,这次回朝不仅仅意味着放弃战场的优势,更有可能是一场更大的风波的开始。但将在外,君命难违,他最终决定遵从。

回到都城的岳飞,还未来得及洗去战场的尘埃,便被秦桧的谗言所困,罪名是荒唐的“通敌叛国”。这位一心为国的英雄,突然间成了叛国贼。岳飞苦笑着对着自己的亲信说:“这场战斗,比任何战场都难打。”

赵构在听闻这一切后,虽有犹豫,但在秦桧的再三劝说下,还是下令将岳飞囚禁。岳飞在狱中冷笑:“我岳某人一生戎马,没想到落得如此地步。”

岳飞的冤屈,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他的长子岳云和亲信将领张宪也被牵连其中。朝廷的决定如同晴天霹雳,让忠心耿耿的岳家军将士们痛心疾首。

为何岳家军没有及时救出岳飞?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岳家军虽然忠诚,但在朝廷的严密控制下,难以行动。其次,朝廷的迅速行动让所有人措手不及。最后,岳飞本人也不希望他的将士们因为他而卷入朝廷的争斗。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岳家军的沉默并非出于自愿,背后隐藏着两大不为人知的原因。首先,尽管岳飞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一手打造的岳家军誓死忠于南宋,但军中士兵对岳飞的了解多停留在传说和敬仰之中。真正与岳飞有过深交的,能够明白他心思的人寥寥无几。他们虽跟随岳飞南征北战,但古时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造反之事对他们而言是绝对的禁忌,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死,更牵连家族的安危。

而且,岳家军之所以未能集结力量营救岳飞,还因为他们已被巧妙地分割和弱化。秦桧与赵构深知岳家军的强悍和忠诚,早有防备。在诬陷岳飞之前,他们先是让岳飞交出了军权,接着把岳家军拆散,一部分继续驻守边疆,一部分被编入其他部队,还有的士兵被遣散回乡。如此一来,曾经铁血的岳家军便四散风中,再难汇聚成风暴之势。

在这样的局势下,即便是岳家军中那些心怀不满,渴望营救岳飞的勇士们,也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秘密流泪。他们的勇气和忠诚,面对朝廷的强权和策略,显得无力和渺小。岳家军的无动于衷,并非是背叛或忘恩负义,而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他们被无情地剥夺了选择的权利和行动的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84
浅弋道历史

浅弋道历史

一杯浊酒,一首古诗,畅谈历史 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