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由桂城街道叠北社区小候鸟驿站项目开展的社区小记者技能考核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6名新一届的小记者正轮番接受着评委的业务技能考核。本次考核主要是围绕对记者的认识与理解程度、采访能力、写作能力三方面开展。面对评委的挑剔提问,6名由户籍小朋友和新市民小朋友组成的小记者都能够应答如流,说出自己的一番见解。小记者黄芷琳回忆道“我抽到的是一道现场采访其他小记者活动感受的题,一开始我是有点紧张的,不知道该从哪里采访。但是经过社工姐姐的引导,我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任务,我觉得好高兴!”小记者何咏骏则说“我是这样理解社区小记者的,就是人们能够通过我的采访,对社区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考核让小记者加深了对记者职业的认识,更是提升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小记者在轮流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
这已经是叠北社区小记者服务的第四年了。每年七月,都是叠北小候鸟驿站集中开展社区小记者系列活动的月份。这四年来,桂城街道叠北社区小候鸟驿站项目共培育了四支社区小记者队伍,42名儿童通过参与活动,对社区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对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大大提升。社区小记者服务,成为项目推动新市民儿童融入社区、参与社区的不可多得的有力抓手。
(小记者钟慧珍在认真的找着一篇新闻报道中的五要素)
说到发起叠北社区小记者服务的初衷,离不开项目社工对社区儿童状况的精准了解和把握。四年里,项目通过社区走访,发现社区内有较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孩子也随着父母工作的需要来到叠北社区内居住生活。但因为户籍制度、入学限制等结构性原因,大部分的流动儿童只能入读社区周边的民办学校。这些新市民儿童对社区认识较少,亦极少参与社区,更别说与户籍儿童的交流和互动了。基于这样的现状,项目希望构建一个新市民儿童融入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里,新市民儿童能够自由便利的增加对社区的了解,亦能与户籍儿童增进了解和互动。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新市民儿童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提升。
(小记者黄芷琳一边听着社工的讲解,一边看着PPT上的知识点)
经过深思熟虑的谋划,一个大胆创新的设想应运而生:成立叠北社区小记者队伍,通过有趣的形式,带领社区儿童参与社区访谈、拍摄、提升技能等方式,了解社区文化、学习与社区内的居民沟通交流、促进社区融入!几年下来,叠北社区小记者队伍逐渐壮大,队伍的组成模式也由原来单纯由新市民儿童组成到如今新市民和原户籍儿童共同组成的模式过渡。在服务方面,项目带领前几届小记者队伍成员探寻了叠北社区公共资源、地理文化和宗祠文化,产出了小记者专刊、特色的线路图和明信片、小记者笔记本等产品,可谓硕果累累。如今,社区小记者服务更是转型升级,在服务方向上越来越贴近社区发展的需要,从传统文化如叠滘宗祠文化、龙船文化的了解,逐渐延伸至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层面的议题。
(第四季叠北社区小记者大合照)
今年,叠北社区小记者服务将重点锁在了社区河涌清淤治理问题上。项目希望通过走访社区,推动小记者群体了解叠北河涌的“过去”与“现在”,感受社区变化发展的“脚步”,并能够身体力行践行环保理念,激发对社区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树叔告诉小记者叠滘这里原来是一片茫茫大海,后来泥沙堆积起来成了土地)
作为本年度叠北小记者系列服务的第一站,2020年7月24日上午,项目邀请到叠滘乡贤孔树先生给社区小记者团队带来了真人图书馆分享,这已经是树叔第三次与叠北小候鸟驿站合作了。整场真人图书馆,树叔围绕“叠滘的起源”、“涌水的来源”、“叠滘著名的水利工程”、“河涌与叠滘人民的生活发展”这四方面,让小记者对叠滘涌水的“过去”与“现在”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
(结合当年的手绘地图,树叔给小记者讲解潮水与洪水的发源地)
期间,小记者们多次与树叔进行有趣的互动。小记者陈政维问“树叔,叠滘的河涌到底有多长呢?”树叔告诉小记者“社区内的河涌总长度有15.11公里,等于单程去南海平洲3次这么长。”小记者们都感叹于河涌的长度,不忘及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15.11这个数字。图书馆分享的最后,树叔还不忘用一首《夜读》诗勉励小记者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报答国家与家乡。
(小记者认真朗读着树叔写的一首勉励年轻人要发奋读书的诗歌《夜读》)
通过本次真人图书馆活动,小记者们加深了对社区河涌的认识。接下来,小记者团队将会走出去,用脚步丈量社区,收集居民与河涌的一些故事,如“河涌以前是怎么样的”、“近几年河涌的变化对大家生活的影响”、“河涌该如何保护”等,并记录下来。随后,小记者还会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对河涌发展的美好憧憬画下来,制作成系列宣传书签,向居民派发,营造保护河涌的社区氛围。叠北社区小记者,正在用实际行动,以微小努力,融入社区、书写社区变化,让社区发展的蓝图更鲜活、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