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规范简化过程中,消失的一个汉字

雪儿浏览文化 2024-10-31 05:34:51

我们在日常烹饪中,经常会有一道工序,称为“勾芡”。那么你知道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先来说说“芡”这个字。《说文解字》有云“芡,鸡头也也。从艸,欠声”。意思是说:芡,指鸡头米。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欠”作声旁。

芡,是指睡莲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中,叶圆大有刺。夏日茎端开紫花,花终结刺球,形似鸡头,内有圆粒数十枚,称为“芡实”,其仁可食,可入药。也称为“鸡头”、“鸡头米”。

西汉扬雄所著的方言学著作《扬子·方言》中详细作了说明“䓈、芡,北燕谓之䓈,青、徐、淮、泗之间谓之芡,或谓之鸡头,或谓之雁头,或谓之乌头”。也就是说最早只有山东、江苏、安徽等部分地区称之为“芡”,京、津、冀、辽一带称之为“䓈”。

芡的果仁经碾磨制成淀粉,烹调时用淀粉加水调成的汁,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使卤汁稠浓。这便是“勾芡”一词的由来。后来逐渐用其他淀粉代替,但仍保留了这个名称‌。

接下来我们要说一个方言字。在西南官话、吴语、粤语等方言中,将勾芡的“芡”字写作上面的字形,左侧是表示与饮食有关的“食字旁”,右侧是声旁读作qiǎn(读音:浅)。这个也是典型的方言字造字,汉字规范统一后便不再使用,但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仍可查到。

0 阅读:11

雪儿浏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