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辉
前文说了面试和试工,有一些面试过的公司,我看上人家,但人家却没看上我。这些公司后来大部分都做得不凑,有的还成为了行业头部,这也说明人家是有眼光的,公司能做好是有道理的。不过自己在职业生涯中主动辞职的公司也不少(回忆了一下,都是自己主动辞职的。有些也许人家想让我走,但最起码不会主动、强迫你走。不过咱有眼力见,不等别人说,只要把该给我都给了,咱说走就走,绝不多浪费半天时间。既然互看傻叉,两不相见对大家都好),后来要不倒闭了,要不就做得很糟,惨不忍睹的苟延残喘。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能主动避开风险,这也是自己的第六感敏锐,有些危机意识吧。在危机来临之前,可以警觉、预见。咱求生欲强,要规避风险,不去殉葬,不去耽误美好人生的时光。
工作这事就好像婚姻,你情我愿两个人的事情,单相思玩不好。看上眼了就过,过不下去散伙就是,所以被辞退和主动辞职在市场经济下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一切都是利益、资源通过市场机制的组合和搭配。一旦不般配了,解散则是资源的优化,对彼此都是好事。
前文说过试工后觉得对方不靠谱撤了的。其实很多公司还有人,没个一两年时间哪能看得那么透彻,真有这眼光了也早就发达了。其实看明白了,权衡利益后决定扯呼的,各种问题和试工那篇文的情况差不多。要辞职,肯定是不满意、不满足了。忠诚源于满足。不满足了自然就不会有忠诚。所谓的满足不过是三类,第一类就是待遇,钱。生活现实,家里不是有矿的都要谈钱。第二类则是发展机会、空间,公司所能给予的平台。尤其是对年轻人,这点最重要,其他的差点,这点强也行。第三类就是舒适度,认同度。这点对于中老年适用多些。待得舒服了,认同企业、老板的三观,也许其他差点那也能凑合作。
所谓的公司、部门,其实不过是领导、老板的性格、能力、人性等的具象化。国企看领导,私企看老板。有什么样的领导、老板,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部门。私企的老板是什么样的性格、人性,什么样的认知力,怎样的心胸和眼界,那公司的未来也可以有些端倪(当然不否认还有机遇、背景等等因素)。国企的领导,限于体制,则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以如何发展,是跟公司还是跟领导,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约的X,含泪也要X完了。有个好领导,那企业就好了、活了。换了领导,领导不灵,那企业自然也就不灵了。有的人是会选择另谋出路,重起炉灶。有的人则是熬,熬到不灵的走了,换个新的,万一就灵了呐。不过人生有限,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熬。再说,万一换了一个更不灵的,难道继续熬?人生有多少时光可以浪费。
前文说过诸多不靠谱的公司,这里就不在赘述具体问题了。反正每次辞职的时候,都是预见到了公司巨大的问题、潜在的危机,而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可能扭转这些问题与危机,所以走人,不趟浑水,规避风险,不殉葬、不浪费时光。
比如工作的第一家单位是某国有书店。我在物流(也就是库房),重复劳动,重体力活,身体吃不消,而且没啥前途。虽然当时待遇凑合,但想到了未来,想到了前途,还是毅然辞职。人总有老的一天,我总不能在库房搬搬运运一辈子吧?总要学点什么会点什么,以后才有吃饭的手艺。后来在社会上打拼,很辛苦,工作也没那么稳定,但确实学到了很多,积累了很多。虽然相比稳定的国企工作,自己年轻时收入少了点,但所积累和学到的东西让中年后的自己更踏实、更有底气,最起码不怕自己下岗没饭吃了。当时父母不能理解,朋友不能理解,但现在书店濒临倒闭,而自己最起码活下去的路有很多,还是很佩服自己的长远规划和眼光的。年轻时候收入少点,最起码可以啃老,中年后啃谁?所以人这辈子不同阶段,要有不同侧重和取舍。
又比如当初从期刊社辞职。那时互联网正在崛起,传统期刊正要但还没很明显地走下坡路,自己看到了危机,所以选择寻找新的道路。自己对那份期刊还是很有感情的,终究经历过很多风波,也算伴随着期刊的分家,二次创业了。自己看到了危机,希望期刊可以有所改变、创新,不要走老路,不要走到坑里才想起掉头。可惜没人听我的。前面的成功和利润,让大家都沉浸在曾经的模式和习惯中。在危机尚未表露太过明显的时候,作为一个发行主任,我无力说服谁。因为自己对市场的认知,想做出一些改变的尝试,反而成为另类。杂志对得起我,虽然削权了,但给了不错的待遇养了起来。不过那时才二十出头,怎么可能养老。所以果断辞职,走自己的路。其实我走的时候期刊已经从巅峰跌入了困境(巅峰时期单期发行量二十多万,我走的时候单期实际销售两万上下吧)。
辞职后,期刊广告更难拉,发行更不要说。但先机已过,而且没有明确思路,看他们做过一些改革和创新的尝试,最后还是以停刊关门结束。有些感慨,但也是预料中的必然。那时辞职后选择了做图书发行,当时期刊进入衰落期,但图书还在上升期,总算路没选错。自己主动辞了薪水尚可,待得很舒服(自己也算元老、中管,削权了,等活少干,钱不少拿)的工作,投入了前路茫茫、未知的职场拼搏。当时也好,现在也罢,对这种选择自己还是觉得很正确的。最起码让自己后面有了路可走,不至于被下岗。不趁着年轻打拼,学点什么,闯荡点什么,真人到中年了被下岗,那就很难受了。当时工作的几家公司都有一些处的不错的中年大哥、大姐,属于下岗再就业。上有老,下有小,后面还有家要养,那个累和憋屈可想而知。人不大,独憔悴,生活的担子重呀。人不能贪图安逸,要不最后就安逸不了了。提高自身,才能最终安逸。
再比如在某老牌名出版公司就职。这家公司在早期绝对算民营出版公司翘楚,但我去的时候已经从曾经的辉煌走到了极度衰落,这背后的原因正是老板的问题。这家公司出去的人,大部分都成了各出版公司的老板或者高管。所以不是人不行,而是公司和老板的问题。老板一不肯放权,而不肯花钱。公司上面有集团,老板还有很多其他买卖,出版公司这也不是老板的重点关注对象和投资对象。所以中间好几任经理,要不想承包,要不想入股,但都被老板拒绝了。拒绝了人家就走呗,自己创业去了,结果大部分人还都创了不错的业(当时大家戏称这家公司是民营出版的黄埔军校),反而这家出版公司关门了。当然,后期这公司也不投钱了,老板就是放任自流,收旧账。重点放在了开书店(幌子),捞另外的钱上。既然人家不想玩了,壳也不放,那这公司自然没发展,所以我也就撤了。我是先撤的,后来其他几个人也陆续走了。自后剩下个老板心腹,去了书店。再后来书店倒闭,供应商上门搬东西抢存货弥补损失。这事上了新闻,还看到了那个心腹的身影和名字,只能呵呵了。
还比如有家国企,去的时候是冲着领导去的。领导很开明,企业也蒸蒸日上。收入虽然低,但做得开心,成长不小。头两年还不错,但后来领导被搞,换了一个又一个。换的太勤了,其他的是吧,这社也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后来总编退休了,咱这总编室主任,讨新人嫌,自己就知趣的主动滚蛋了。走了也有许多年了,反正听说,那边薪水还不如当初,其他更是乱得一塌糊涂。万幸万幸,跑路及时,一点没耽误。
忠诚源于满足,要不可以得到物质利益,要不可以得到精神认同。实在都没有,有个好前程奔也是可以的。这三点都满足了,真可以为企业肝脑涂地,士为知己者死嘛。如果能满足其中两点,这企业也值得生死相许,共同进退。如果满足一点,那也可以隐忍图存,待机而动。如果一点都没满足,告诉我为什么留下?换你你留下嘛?
一个企业用人,自然看中这个人的价值,包括资源、能力、背景等等。同理,这个人在企业供职,也总要图点企业的什么。没什么可图,天天虐心,去干嘛?慢性自杀?最后为了不足温饱的钱,憋出个抑郁、癌症?值不值呀。
看到危机,看到前路黯淡,还是别犹豫。时光有限,机遇不多,错过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所以要提前规划人生,抓住机会,主动找路,不到让自己被动。工作这事如果不能图个前程,最起码要图个舒坦,人不要为了习惯和对未来的恐惧,让自己长期难受才对。虽然去新地方,有个适应过程,有个试错概率,但人挪窝活这个道理大部分时候还是对的。长痛不如短痛,快刀乱麻,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