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22日,三面鲜红的旗帜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这支历经了千难万险的工农队伍,冲破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奔波14个省,趟过24条大河,翻越了18座大山。过草地、雪山,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也许你不知道,红军长征的最初目的地并不是陕北。
历经千难万险的工农红军,曾在漫漫的长征路上先后八次修改目的地。
这是怎样的一种经历?
这先后修订的八个目的地都是哪儿?
为什么又先后被修改了?
红军最终选择陕北为目的地,又经历了那些过程?
我是阅然文创,专注分享那些尘封在历史中的陈年往事……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1930年2月至1933年3月,蒋介石对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先后四次展开了“围剿”战争。
在中央苏区的正确领导下,工农红军与敌人展开了坚决斗争,成功粉碎了蒋介石“围剿”企图。
1933年4月,在日本人大举侵略中国东北的前提下,蒋介石竟在南昌宣称“抗日必先剿匪”“安内始能攘外”。
五月,蒋介石在江西军官会议上,继续鼓吹“中国的大患,不在东北而在江西”,“江西的共匪是中国的心腹之患,如不剿灭,将死无葬身之地”。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自任总司令,分几路展开针对我党苏区中央的第五次“围剿战争”。
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正式打响。
这次作战,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来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
指挥失当,致使工农红军屡战失利,中央苏区的根据地日渐缩小。
形势危急。
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命令红军第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
同时命令红军第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希望通过两个军团的北上与西征,调动蒋介石的“围剿大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
但是,事与愿违。
10月初,敌人向中央苏区进攻,我军的机动回旋余地进一步被压缩。
在苏区内粉碎敌军的“围剿”已无可能。
于是,中央红军被迫转移战区,开始了长征。
进军湘西:惨烈悲壮的湘江战役
千军万马的战略转移,红旗究竟往哪里打?
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放眼当时的全国,工农红军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当时的形势就是这样的艰难。
慎重思虑过后,中革军委将战略转移的目的地定在了湘西,希望通过战略机动,与贺龙、萧克的二、六军团会师,继续在湘西发展革命。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及中央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0月17日,中央红军贡水。
10月21日,我军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11月15日,中央红军先后从突破了国民党的第二、第三道封锁线。
这时,蒋介石纠集了16个师共77个团对红军实施“追剿”,甚至还命令粤军、桂军共9个师对我军进行堵截。
蒋介石要将红全部“围剿”在湘江以东。
在红军指挥作战方面,博古、李德等人一味选择退却逃跑,消极避战,使红军作战十分被动。
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西渡湘江。
湘江战役打响。
11月27日,先头部队红2师一部,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此时,敌人以优势的兵力对我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敌军展开了五天五夜的厮杀。
虽然最终成功地度过了湘江,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
但我军的伤亡代价异常惨重:
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均损失过半……
八军团被敌人重重包围,全军浴血奋战,绝大多数战士壮烈牺牲,被彻底打没了番号……
从瑞金出发的8.6万人,此时只剩下了3万人……
湘江战役后,蒋介石觉察到了我军想要转移到湘西的战略意图,开始频繁地调兵遣将。
他在黔阳、洪江地部署病例,赶筑工事,企图围歼中央红军。
如果再这样继续走下去,我军势必会在敌人沿途的阻击下消耗殆尽。
1934年12月,六届中央政治局召开了黎平会议。
博古仍坚持中央红军进入湘西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师。
毛主席则主张放弃原定计划,改向川黔边区进军,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
经过激烈争论,毛主席的主张得到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决定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
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区,成为了工农红军的第二个目的地……
挺进川黔边:遵义会议为磨难中的红军带来一线曙光
12月20日,中央红军分两路向川黔边地区挺进。
1935年1月,我军经历千难万险渡过了乌江。
1月7日,红军的先头部队占领遵义。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
遵义会议终于确立了毛主席在我军的领导地位,这使我党我军得以在危亡之际保存了下来。
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我军拿下遵义后,蒋介石当然不甘心,他又调集了几十万的军队分多路向遵义恶狠狠地扑来。
企图在川黔边境地区彻底“剿灭”我军的剩余力量。
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并不具备我们长期发展的条件,我党很快就在遵义会议上制订出新的战略:
北渡长江,会合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创建根据地!
从川西北到云贵川再到贵州最后折返川西北:我军开始赢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遵义会议后,我军中央红军分三路向赤水方向挺进。
1月29日,红军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
此时,蒋介石继续对我军围追堵截,同时加强了长江两岸的防御。
为了保留我军的有生力量,中革军委决定延缓北渡长江,转而向云贵川三省交接地区转移,机动作战。
2月11日,我军掉头东进,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
遵义战役打响,我军歼灭了敌军2个师又8个团,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首次重大胜利。
3月16日,红军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
蒋介石急忙令敌军前往川南追击我军。
3月21日,我军突然折转向东,四渡赤水河,又折回了黔北!
3月27日,我军主力向南急进,强渡乌江兵临贵阳。
4月8日,中央红军主力向西挺进。
4月24日,我军逼近昆明,接着转向北进。
毛主席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剑指贵阳,逼近昆明的出神入化操作,彻底把敌军搞得晕头转向。
4月29日,中革军委宣布:
“在川西创立苏维埃根据地的根本方针,现在已有实现的可能了!”
5月9日,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
至此,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我军摆脱了数十万敌军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从三定目的地川西北,到四定目的地云贵川,再到五定目的地贵州,最后又六定在折回川西北。
中国工农红军在一次次生死存亡之际不断抉择,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与困难!
但是,在毛主席和数万红军将士舍生忘死的坚守下,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赢得了伟大的胜利!
与四方面的胜利会师,似乎预示着我军终于苦尽甘来,终于可以在川西北落脚了。
然而,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迫使红军不得不继续长征……
从川西再出发:经历了背叛和千难万险,没有击垮红军的斗志
1935年3月至4月,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胜利。
此时,我军控制了纵横100多公里的广大根据地,为巩固川陕苏区和继续向甘南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丧失了对我党革命的信心,擅自决定放弃川陕苏区。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约10万人开始向西转移,并继续向西发展。
张国焘,与中央闹起了分裂。
无奈之下,红军继续北上。
这次的目的地,是北上到达能够与苏联交界的边界。
没有明确的地点,如果形势危急,也可翻越国境线,继续坚持革命……
蒋介石继续南追北堵,妄图凭借大渡河的天险截住红军。
5月29日,红军拿下了泸定桥的西桥头。
当天下午,22名战士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伏在冰冷且悬空万仞的铁索上,向着对岸1个团的敌人发起冲锋,飞夺泸定桥。
工农红军再次缔造了军事战争史上的一个神话,渡过了大渡河天堑,拿下了泸定城!
1935年6月,红军开始爬雪山。
1935年8月,红军开始过草地。
这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神话。
历经磨难的中国工农红军,一步步地向前,向着心中始终坚守的目标,艰难地长征着……
确定最终目的地陕北:毛主席用一张报纸和一份借条拯救了红军最后的火种
苦难中的红军,最终的出路在哪里?
在无比坚定的信念和现实的种种磨难交织下,我党在艰难探索。
一个偶然的发现,一份丝毫不起眼的报纸,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1935年9月,红军攻下了哈达铺,侦察连长梁兴初带来的国民党报纸,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报纸上,有这样一篇文章,标题是:陕北匪患未除,剿共仍需努力。
文章中说,在陕北的安定、延长、保安、安塞、延川等县,有红26军在活动,还有徐海东的红25军。
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我军或许可以陕北打开局面。
经过慎重地考虑后,红军经过一个月的跋涉,来到了陕北。
然而,陕北是红军长征的最终目的地吗?
一切都是未知。
因为徐海东的25军,是红四方面军的队伍。
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还在和中央闹分裂,徐海东又是什么态度?
此时,陕北已近凛冬,中央红军缺吃少穿,孤军滞留在陕北,又该怎么办?
毛主席在深思熟虑之下,亲自给徐海东写了一张便条。
便条上的内容很简单:
“海东同志,请你部借2500元给中央,以解决中央红军吃饭穿衣问题。
此致,敬礼。毛泽东”
这是一张借条,毛主席要向徐海东借2500块大洋。
毛主席的“借条”很快就到了徐海东的手中,他会如何回应?
徐海东的反应十分干脆,他接到毛主席的便条后当即就找来了部队的供给部长。
他问25军现在账上还有多少钱?
供给部长说,部队目前只有7000块大洋。
徐海东大手一挥:向中央支援5000块大洋!
记住,是给,不是借!
供给部长苦了脸:本来7000块大洋就不够,给中央5000块,自己还怎么活?
徐海东对供给部长说:毛主席动口向我们借钱,说明党中央、中央红军比咱们还困难。我们就是不吃不穿,挨冻受饿,也要支援党中央,也要保证他们度过陕北的第一个冬天!
就这样,徐海东的5000块大洋被送到了中央,同时也证明了他的态度。
中央红军有了这5000块大洋,解决了经济上的很大难题。
同时,红军也将长征的最终目的地定在了陕北……
1936年的10月22日,是个值得被纪念的日子。
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面红旗胜利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分别由不同的起点出发,纵横十余个省,经历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
涉过数十条大江大河,跨越了终年积雪的雪山,涉过人迹罕至的草地,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最终会师陕北。
这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战略转移和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战略远征。
无数的人,为了心中的理想,相互依偎搀扶,经历舍生忘死的战斗,最终迎来了伟大的胜利!
还有更多的人,为了掩护自己的战友,为了哺食自己的袍泽,永远地留在了雪山草地之间……
为了赢得祖国的胜利与强大,无数的英雄先烈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
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先辈们用不屈的脊梁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铸就的。
我们今天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总是会长吁短叹,抱怨命运的不公。
想想我们的先辈们,他们在踏上漫漫长征路时,知不知道自己会去往何方?
人生的信念,是用热血浇筑的。
如果我们曾感到过迷茫,不妨去多读读我们的党史和军史。
这些用生命与热血铸就成的人生赞歌,远比那些所谓的励志书籍和心灵鸡汤来的壮烈。
没有什么困难是征服不了的。
因为,我们的先辈们早已为我们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