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九歌与消寒图
作者:刘殿才

冬至过后,北方寒冷空气一次次爆发南下,带来一场场雨雪和偏北大风,天气变得比较寒冷,故称"数九寒天"。古代,每到此时,民间习惯数九,唱九九歌,画九九消寒图。"数九",九天为一单元,连续数九个单元,九九八十一天,谓之出九。再加一个九天,恰好三个月,冬天过完,迎来春天。

唱九九歌大约始于宋代,明代十分流行。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唱道:"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晒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蝎蚤出。"这首九九歌唱出了江南冬天各九的特点,与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绘苏州或附近地区冬天情况基本相同。词中既没提及冰,也没讲到雪,北方决不会如此温暖。

而在北京地区流传的九九歌却是另一种景象:"未从数九先数九,一九二九,冰上可行走,三九四九,掩门叫黄狗。五九六九,开门缩颈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这首九九歌,形象地把北京地区冬天气候变化情况记录下来。生活在北京的人才真正体会到"未从数九先数九"的滋味,往往冬至来到,已是寒风怒吼,冷气袭人,提前进入严冬。

冬至后,气温继续下降,特别是三四九,是最寒冷阶段,有时再遇上寒潮侵袭,常常出现全年气温最低值。人们为避寒,躲在屋内不肯轻易外出,喂狗时也只能半开半掩,从门缝中投食。象这样形象描绘气候的九九歌不仅仅限于古人笔下,全国不同地区均有不同唱法。当然,"数九寒天"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小麦顺利通过"春化",由营养生长开始进入生殖生长,使害虫(卵)和病菌孢子不能安全过冬,减少来年虫害。土壤经过一冻一化,促进养分释放,便于作物吸收。所以农谚说:"三九要冷,不冷不热,五谷不结。"

做九九消寒图,据说起源也很早,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550年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书中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之句,随着岁月的流逝,民间产生"九九消寒"的习俗。明《帝京景物略、春场》称:"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其意是说冬至后每天同颜色染一个瓣儿,等到八十一天花瓣全部染完,就到节交"惊蛰",而鸟语花香的春耕季节了。

清代,这种习俗传入宫廷之内,一些皇帝也有绘制九九消寒图的兴致。据清吴振棫撰《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记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那时,皇帝用飞白体写出"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按繁体每字九划,共计八十一划。自冬至日始,每天由"内直翰林诸臣按日填廓,细注阴晴风雪,皆以空白成字,工致绝伦,每岁相沿,遂成故事。"

这种用文字游戏来画消寒图的习俗从乾隆时代就已存在,当时,乾隆御书了"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自冬至日,他每天用朱笔涂一划,当九个字全部涂完了,冬天就过去了。因此,前清遗老《旧京琐记》作者夏仁虎曾赋诗曰:"亭前垂柳待春风,珍重亲涂一画红。九九图成春色至,宸居真可亮天工。"据说,古代做消寒图也有画圆圈的,画出九组圆圈,每组九个,也是八十一个。至于染色的办法,也有人做得很细致:阴天染上部,晴天染下部,刮风染左边,下雨染右边,下雪染中间,日积月累,那便是一张张很有意思的天气统计图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作者:刘殿才
编辑:海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