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记忆:民国时期的山东威海

老醯儿谝史 2020-03-05 16:56:24

【西城墙】城墙(威海卫城)修建于明代。城墙一开始就是由块石、青砖和夯土护坡组成。墙体为单石砌成,顶部城垛为青砖,墙体基础部位相对较厚,越到上沿越薄,墙顶砌规则的青砖城垛,使墙面外观相对规范了很多。

城内侧的墙下运土回填,形成内护坡,并在土坡上栽植树木使,起到了加固城墙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城里的人可以轻松的踏上护坡土,登到到城墙顶部,而墙外则只能仰观墙体。现在遗存在环翠楼公园的土堆,也就是剩下的回填土护坡。

【赶海】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威海市的海岸线长达95公里。沿海有大小岛屿20个,岛岸线长29.2公里。海岸线绵延曲折,岬湾交错,地形复杂,多为天然良港。

【修鞋匠】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30年10月,威海卫收回,置威海卫行政区,直隶行政院。1938~1942年,国民政府先后将山东省划为三个行署区,17个行政督察区,文登、荣成二县属胶东行署区第七行政督察区。

【爱山庙】据《修爱山庙碑记》,爱山庙是一位名叫真明的和尚发动、募捐而成的。真明之后,主其事者还是一位和尚,叫圆善。显然,爱山庙该是一处佛教的场子。可是,这“庙”却是“泰山行宫”,供奉的是“天仙圣母”。

据1936年威海卫《管理公署年报》统计,其时的爱山庙,有房41间,地153亩。按房屋,可榜列第三名;按地亩,则处于第三梯队。这香火地对于寺观来说最重要,庙中道士并不耕种,只是收租子,庙观凭此支撑门面,僧道之人靠此吃饱肚子。

威海卫濒临黄海,西连烟(台)蓬(莱),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旅顺口势成犄角,共为渤海锁钥,拱卫京津海上门户。威海是中国大陆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城市、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甲午战争后被列强侵占并回归祖国的“七子”之一。1945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威海市。

【天后宫】天后宫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石岛镇中心,面南而座,为三进庙堂式结构,布局严谨别致,造型古朴壮观。明末清初,山西洪桐县王一德,于乾隆十六年在此建天后宫,宫殿共分三进,为当时胶东一带较大的庙宇之一,据传当时进香朝拜者络绎不绝,曾盛极一时。

1991年初,修复了(天后宫)后楼大殿、庙门、戏楼、厅院,现今,院内奇石名雕精彩纷呈,吸引众多游人观赏,为石岛又一新景。【山东威海,1928年。资料:Northampton】

图文来源于网络,在此致谢!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