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是被富养还是穷养长大的呢?
富养、穷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影响着中国许多的家庭。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有些穷人家的孩子,反而沾上了富二代的毛病,父母无限度地宠溺;
而富人养娃,却注重让孩子吃苦耐劳、言正行端。

我家对门的邻居张大姐,她在饭店当服务员,饭店是提供午餐的。
可张大姐都是从家里带咸菜和馒头,然后把饭店里提供的午餐打包回来,当做张大姐夫妻俩的晚饭。
张大姐老公一个月也挣好几千呢,不至于节省到这个地步吧。
我出于好奇,就问了一嘴,张大姐无奈道:“我们夫妻俩一天省下一顿菜钱,我儿子不就能吃点好的了吗?”
原来,张大姐家儿子上大学了,一个月生活费要4000多。
我听完张大姐的话,只觉得一阵心酸。她儿子在一个三线小城市上学,也不知道每个月怎么需要这么多钱?
曾看过一组偷拍照,撕开了教育最残酷的差距:妈妈在家里省吃俭用,而儿子在外面花钱大手大脚。

教育家三川玲说过一句话: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家里的另外一个阶层。
曾遇到一个网友小七,她说自己就是这种“穷人家富二代”的孩子。
从小到大,小七以为自己家算小康家庭,从小到大没有感受过生活的拮据,别人有的她也有。
但小七一直隐隐感觉自己家条件并不好,是父母把他们能给的一切给了她,而且从来不愿告诉她,让她在一个不属于自己家庭的阶层待了十多年。
小七说:
我有什么资格埋怨父母的溺爱呢?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快大学毕业了,才不得不接受,我过去二十年的人生,是我父母倾尽全力为营造的粉红泡泡。
我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养废的小孩子,我的感恩之心觉醒得很晚。
作为穷家富养的孩子,我虚荣,也自私,也没能力,甚至还埋怨过父母为什么不存钱?
更害怕我的真实家境,在同学朋友面前暴露后被轻视。

身边一个朋友,他在赛艇俱乐部玩过几次,他说,有一个13、4岁的男孩给他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每天早上6点起床,坐公交转地铁再步行到俱乐部。
训练结束后,男孩帮教练收拾好器材,再去另一个地方打篮球。
男孩说:因为他要去留学,担心体力跟不上,跟同学玩不到一起,所以现在正拼命练习。
晚上回家后,男孩还要给父母做饭。
因为他爸妈不怎么会做饭,男孩想吃什么,就得做给全家人吃。
朋友说,如果不是在赛艇俱乐部看到这个男孩,他会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放在他身上。
朋友曾问过男孩:你爸妈真舍得让你吃苦。
男孩还一脸惊讶:这些就是我平时生活的日常,怎么叫吃苦呢?
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富人都是吃过苦的,他们不会觉得,让孩子吃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对照现实生活,确实有穷人家养出的“富二代”。
他们怕苦怕脏,好逸恶劳,嫌弃父母没本事给自己创造富裕的生活,却理直气壮向父母伸手要钱,真是穷人家的悲哀!
在我们中国,现在过得最滋润,也最洒脱自在的学生们。
而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却理所当然成了穷人家的富二代。
他们花钱潇洒,但是对钱财的来源却不愿多想,对提供自己优越生活的父母,却没有多少感激、感恩之情。
我想了流行的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说句实在话,正是“再苦不能苦孩子”理念下,家长们总觉得自己再穷、再累、再苦,但绝不能苦了自己的孩子。
矫枉过正,反倒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了磨练、少了挫折。结果家长们尽心尽力,拼死拼活,培养出来了一些白眼狼。
他们不懂感恩,不辨风情,却又挥金如土、好吃懒做……

我养孩子的原则就是:
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在不影响全家人生活水平的基础上,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生活,绝对不做砸锅卖铁供孩子的父母。
为了所谓的“富养”孩子,而自己没吃没喝没玩的。那可不行,人生短短几十年,我得自己先过好了,才能去想孩子。
必须是爸爸妈妈开心了,整个家庭才会越来越好。
精神富养,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才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最大财富。
养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情绪稳定的陪伴。其次,在物质上,不超过自己家能力范围内。
不要陷入单纯富养的陷阱,比如自己家只能承担300块一节钢琴课,觉得不行,女儿要富养,得上1000块一节课。
如果哪天父母承担不起这个费用,孩子内心强大还好,内心不是很强大的孩子,就会有很大的落差,甚至会让孩子变得敏感、自卑。
让孩子知道家里经济情况,不夸张,也不隐瞒。孩子才会知道,过日子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让孩子知道真实的家庭情况,并参与进来。让孩子懂得付出才会有回报,才能学会感恩。
成功的家庭教育,永远不是给孩子锦衣玉食、买名牌衣服,而是富养出一个心怀感恩、精神独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