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什么让科学家们感到恐惧?

路昭观看科技 2025-01-17 01:00:41

谈到电子双缝实验,别担心,它并不那么骇人听闻。实验本身并不令人恐惧,只不过它的结果挑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让我们觉得它不可思议。

在深入探讨之前,让我们先对粒子和波有个基本的认识,虽然你可能对它们有所了解,但我们还是做个简短的回顾。

记得小时候扔小球到墙上的场景吗?小球撞击墙壁只会留下一个点,这体现了粒子性,粒子是直线传播的,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而当你在厨房叫孩子的名字时,无论孩子在哪个角落,通常都能听到,这就是波,更具体地说,是声波。波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这些关于粒子和波的性质,在我们的宏观世界里很直观,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吻合。但一旦进入微观领域,似乎情况就不同了。

以著名的杨氏双缝实验为例,一束光穿过两条缝隙,分成两束光后,波峰和波谷相互叠加,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光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性容易被我们接受。但如果换成某种粒子,比如电子,又会发生什么?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电子就像小球一样是实体粒子,穿过双缝后只会留下两条条纹,而非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但实验结果却让科学家们震惊,无论是连续发射一连串电子还是每次只发射一个电子,接收屏上都显示了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出现显然表明发生了干涉,但只有单个电子穿过双缝,这意味着电子必须同时穿过两条缝隙,并与自身发生干涉。

如果连续发射电子还能理解,那么单个电子如何同时穿越两条缝隙并与自身干涉呢?

科学家们试图通过电子双缝实验的多次改进来揭示真相,比如在缝隙附近安装探测器来观察电子如何同时穿过两条缝隙。

然而,当观测发生时,科学家们更是目瞪口呆,因为接收屏上的干涉条纹神秘消失,只留下两条明亮的条纹,这显然表明了电子的粒子性。电子并没有同时穿过两条缝隙,也没有与自身发生干涉。

那么,之前观察到的干涉现象为什么会在观测后消失呢?

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推测观测行为可能影响了电子的状态,因此决定进行新的实验,在不直接观测电子或观测行为不影响电子干涉状态的情况下观察会发生什么。

这就是著名的延迟擦除实验,一个震撼了科学家和所有人的实验!现在,让我们尽量用易于理解的语言来描述它。

根据之前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不进行测量,电子显示波动性,产生干涉条纹;一旦测量,电子则表现出粒子性,干涉条纹消失。

那么,我们能否在不影响电子干涉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观测呢?你可能会说:不可能,任何观测都会对电子有影响。

然而,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实现:在电子产生干涉条纹之后再进行观测。你可能会质疑:干涉条纹已经出现,再观测还有什么意义?

别急着下结论,科学家们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但实验结果再次出人意料:即使在电子出现干涉条纹之后进行观测,结果仍然受到影响。

具体发生了什么?

我们先设想一个电子穿过两条缝隙A和B,并放置一个晶体,晶体后的电子会生成一对纠缠态的电子,为了方便,我们称之为电子甲和电子乙。

电子甲继续飞向接收屏,我们观察屏上有无干涉条纹。而电子乙则不会飞向接收屏,而是进入一个延迟观测装置。由于甲和乙处于纠缠态,我们可以通过观测乙来了解甲的状态。

这个装置有两条特殊路径,A缝隙来的电子走路径a,B缝隙来的电子走路径b,这两条路径长度不同。路径a比路径b早t1时间到达检测设备,而路径b则晚t2时间到达。

通过电子到达检测设备的时间,我们可以得知乙走了哪条路径,进而推知乙穿过了哪条缝隙。而此时,接收屏上的干涉条纹消失了。

如果我们改变路径b的长度,使a和b路径长度一致,即消除路径间的信息差,那么我们便无法知道乙走的是哪条路径,也就不知道电子穿过了哪条缝隙。而此时,接收屏上的干涉条纹又出现了。

到这里,你可能意识到了不对劲的地方:电子乙到达检测设备的时间点是在电子甲到达接收屏之后!

这意味着什么呢?

简单来说,这意味着因果律被完全颠覆了,“果”能反过来影响“因”。具体来说就是:电子甲在穿过双缝时,已经预知了未来某个时刻是否被观测,然后决定是否进行与自身的干涉。

因果律是现实世界的基础,如果连因果律都能被打破,我们所在的世界是否真实呢?

当然,实验中的延迟观测装置带来的时间延迟很短,几乎是一瞬间,因为实验中电子经过的路程很短。但如果将路程扩展到数光年,是否意味着电子可以提前数年知道自己有可能在未来被观测?

这才是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最让人感到恐惧和不可思议的地方。至于延迟擦除实验的解释,目前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

延迟擦除实验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我们所认为的、似乎坚不可摧的因果律真的存在吗?甚至我们自以为的“现实世界”是否真的客观存在?

这些问题留给大家一起去探索和思考。

0 阅读:4
路昭观看科技

路昭观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