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两千年前孔子的《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这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他者的友好态度。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就说:“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因此,每逢盛会,主持人都喜欢用这句话来欢迎与会者。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主持人就用这句话来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然而,主持人却将“不亦乐乎“的“乐”字读错了。
无独有偶,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主持人同样将这个“乐”字读错,当年的《咬文嚼字》编辑部,就将其评为”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之一。
“乐”字应该怎样读?“乐”字有四个读音:
一读“lè”,如快乐、乐于。
二读“yuè”,如音乐、乐器。
三读“yào”,是喜爱、欣赏的意思,常用于文言文中。如《论语.雍也篇》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四读“lào”,仅用于地名,如河北乐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而今年的成都大运会主持人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主持人,都将它读成了“yu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我想恐怕是思维的惯性导致的。
《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章中,孔子一共说了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的句式非常相近,都有“不亦……乎”,很容易让人产生这三个“不亦……乎”是同一个意思的错觉,“不亦说乎”,“说”是通假字,通“悦”,是喜悦的意思,而“不亦乐乎”的“乐”,恰好也有“悦”的读音,于是人们便会认为“乐”也是通“悦”。
但这是不对的。
“不亦乐乎”的“乐”,为什么要读“lè”?“不亦乐乎”的“乐”,不仅主持人喜欢读成“yuè”,民间也有很多人读成“yuè”,并且很多人坚信读“yuè”是正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这个“乐”,为什么要读“lè”。
首先从历史传承性来看,古人就是这么读的。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就标明:“(乐)音'洛'。”有人会说,洛是读“luò”,也不是“lè”呀。千年的语音变化,从“luò”到“lè”应该很正常的变化,读“lè”至少是有历史传承性的。
其次,“不亦乐乎”的“乐”字,没有通假的必要。我们知道,古人的文章中,经常有通假字,我们今天读古人的文章,当一个字无法理解时,就可以通过通假的方式,寻找与这个字音近或形近的字来代替,看能不能读通文义,如能读通,那么很可能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今天的人们将“乐”读成“yuè”,就是受了前面一句“不亦说乎”的“说”通假成“悦”字的影响,认为“乐”也是通假字,同样通假成“悦”,表示喜悦的意思。然而,“乐”读“lè”本来就有”快乐“的意思,在原文中意思是会贴合的,又何必通假成”悦“,再表示一个意义相近的”喜悦“的意思呢?
逻辑学里有一个“奥卡姆剃刀原理”,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就是“简单有效原理”。大白话就是:当你有两个或多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或可证伪的那个更好。
“乐”表示“快乐”的意思或“喜悦”的意思,意义是相近的,但表示“快乐”的意思,只需要用本音本字,而表示“喜悦”的意思,却要通假,两种解释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再次,”乐“是”快乐“的意思,”悦“是”喜悦“的意思,两者意近,却有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恰恰体现了《论语》中用字的准确性,对于理解这一章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是不可混淆的。
南梁皇侃《论语义疏》中说:“‘悦’与‘乐’俱是欢欣,在心常等,而貌迹有殊,悦则心多貌少,乐则心貌俱多。”
悦重在心灵,是内心的欢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学有所得,便心生欢喜,是悦。乐则会更多地在形貌上体现出来,喜形于色方为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了高兴,这种高兴不只是心里高兴,而是会在脸上,会在肢体上表现出来。
而且,悦通常只能表达一个人的内心状态,而乐则能表达一群人的内心状态。朋友来了,高兴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朋友也高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改成独悦悦不如众悦悦,那就会非常别扭,这就是文字中的细微差别。
总结地说,“乐”与“悦”是有区别的,是不可混淆的,“乐”在这里是不能通假成“悦”的,也是不需要通假成“悦”的,“乐”要读成“lè”,而不能读成“yuè”。
关于”乐“要读成”lè“,而不能读成”yuè“,你是否认可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