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内心强大的女人,身上都有三个特质

紫巧说情感 2024-05-08 06:54:01

曾看过一个小故事。

老师傅指着地上的杂草问小和尚:

“怎样才能不让这些杂草再长?”

小和尚摸着脑袋思索半晌说:

“每天给它除草。”

师傅捋着胡须笑着摇摇头,随后把一把种子撒向田地。

小和尚疑惑的问到:

“不是除杂草吗?为什么还要撒种子?”

师傅慢悠悠地说:

“草除完这波还有下一波,它是拔不尽的,但在这片田地种满鲜花,就能改变这里荒芜的景象。”

生活犹如这片荒地,到处是杂草:

或许是别人的恶意重伤、亦或是命运的不公与无常……

但陷入这些事不停纠缠、急着争辩,只会让自己深陷痛苦的泥淖,越挣扎越无力。

事实上,能让人充满力量的不是对抗、征服,而是在允许一切发生。

杨绛曾说过: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但到后来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允许,是一种姿态

很认同这样一句话:

“一怒之下去踢石头,只会痛到自己的脚趾头。”

当你遇到烂人烂事,越纠缠只会越陷入其中,最后拖累你前进的步伐。

在杨绛清华任教时,一次全校大会因为一个女同学的控诉,她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个女同学说:

“杨绛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

她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见到情人,脸会发白,腿会发软。”

此言论一出,大家议论纷纷,全场一片哗然。

事实上杨绛并不认识这个女同学,这些话当然她也没有说过。

面对这个女同学的控诉,杨绛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不回应也不辩驳。

会后有人问她,为什么不解释,她却说:

“懂我的人不需要解释,想要中伤你的人,解释也没有意义。”

事情发生第二天,她还是跟往常一样梳洗打扮后,神采奕奕的去学校按时讲课,参加各种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议论此事的人也越来越少,谣言不攻自破。

反而到了新的学期,选修她课程的人数不降反而越来越多。

漫画家几米说:

不要在一件别扭的事上纠缠太久,纠缠久了,你会烦,会痛,会厌,会累。

到最后,你会发现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和自己过不去。

所以无论多别扭,你都要学会抽身而退。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当面对不理解、污蔑指责时,不做纠缠及时远离,才会保留精力保留。

《后汉书》中写道:

“建大事者,不忌小怨。”

一滴墨水滴入杯中,就会被染黑,但若换作大海,它便依旧清澈。

只有你胸怀足够宽阔,面对他人诽谤时就会置若罔闻。

允许一切发生,也是放过他人的一场修行,更是成全自己的智慧。

接纳,是一种成熟

杨绛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从政,母亲也是知书达礼的读书人。

但因父亲得罪权贵而被停职,往日门庭若市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但她的父亲也并没有因为官场失意而愤恨不平、长吁短叹。

他在停职后的日子待在书房读书练字,反而过得更加轻松自在。

虽然餐食没有曾经精致,但粗茶淡饭也吃的津津有味。

看到父亲笑对挫折的坦然,杨绛处事也多了几分淡然。

1919年,杨绛父亲决定辞官回乡,开启新的生活。

但不幸接踵而至,杨绛的父亲在回乡的路上染上了风寒,因为过于严重,请的医生看后都直摇头叹气。

来探望的亲属无一不叹息,感慨命运无情天道无常。

但杨绛并没有沉浸在难过当中无法自拔,而是心里盘算:

如若父亲真有不测,她就退学去工厂打工,养活家人。

庆幸的是,他的父亲因为正值壮年而扛过了这一劫。

再后来战争爆发,一家人流离失所到处逃难。

辗转多处逃难后又回到了老家。

但老宅子已经被洗劫一空,曾经气派的府邸早已破败不堪。

才短短几个月恍如隔世,一下子感觉从天堂掉入地狱,让人唏嘘不已。

看到此情此景,杨绛只是淡然地说道:

“盛衰的交替,财物的聚散,也就是那么一刹那间,我算是亲眼看见了。”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上一刻还是春风得意,下一刻有可能狼狈不堪。

此刻跟你有说有笑的朋友,下一刻可能针锋相对。

如果一味对这些事情耿耿于怀,无法释怀最后苦的还是自己。

世事无常,能够看透是一场修行,接纳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这种接纳并不是向命运妥协,而是遇事懂得转换心态。

正如爱尔西·麦可密克所说:

“在不去反抗不可避免的事实时,我们省下的精力,就会创造出一个更加丰富的生活。”

超越,是一种格局

1980年,杨绛全家人的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他们在工作跟创作上也小有成就。

然而他们随着年岁增长身体状况却大不如前。

一家三口人都缠绵病榻。

尤其丈夫钱钟书跟女儿钱媛的病情已到无法救治的地步,丈夫跟女儿相继离开人世。

面对至亲的离世,杨绛说: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但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我压根儿不能逃,还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虽然她悲痛万分,但更明白逝者已逝的道理。

于是她在剩下的日子潜心翻译了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

在一遍遍阅读当中,苏格拉底对死亡从容的观点深深影响着她。

“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

为了不让关心她的人担心,她也开始格外注意身体。

除过生活规律,饮食有度外,她还每天坚持慢走7000步,用健康的身体来应对岁月的孤独。

难以置信,一个年过百岁的高龄老人,在遇到重大打击后,还能保持从容,超脱于世。

她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写道:

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对于杨绛而言,生亦不足喜,死亦不足悲。

当我们面对苦难,有三层境界。

第一层是害怕畏惧,第二层是不再惧怕,第三层是超脱于世。

杨绛先生已然处在第三层,她超脱了苦难,甚至是超脱了生死。

曾有记者在百岁之年采访她,问到她身上的从容向上之气来自于哪里?

杨绛先生说:

来自于信仰。

对文化的信仰,对真善美的信仰,人有信仰,便不会崩塌。

人生无常,盲目对抗只会徒增烦恼。

杨绛用一生的面对苦难时的淡定与从容诠释了人生最好的活法。

过好一生并不需要什么技巧,而是像杨绛一样慢慢熬。

熬到荆棘成花,苦难成诗,终会邂逅你想要的生活。

当我们不再执着,顺应天命,书翻哪页读哪页,你就会领略不一样的风景。

作者丨诗漫·清风

图片 | 诗漫·摄影爱好者投稿

0 阅读:163

紫巧说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