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一座大坝的教训,史诗级地逆袭了黄河这条大沙龙!

熊孩子爱科技 2025-03-28 21:46:21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

素有中国母亲河之称的黄河,以前每年有16亿吨泥沙席卷而下,其中12吨流入大海,而剩下的4亿吨就沿河一路堆积。数千年下来,黄河成为了悬在两岸人民头上的一条天河。

驯服黄河成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自古民间有谚语:圣人出,黄河清!

本意是黄河一旦变清,预示会有圣人出世,天下就会太平。而实际上,人们更希望圣人出来,将黄河治理成清水河。

马远《水图》-黄河逆流

新中国一成立,国家就把治理黄河作为一件应兴应革的大事。1955年7月31日,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提出治黄以全流域为主,强调除害兴利并举,突出综合利用,并明确对水和沙要加以控制利用。

当时想到的是如何治理黄河的水患,在黄河汛期出现时,减少两岸被淹的问题。因而,国内外的专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建大坝。

1954年,仅用8个月就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黄河规划委员会编制了黄河流域规划,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

1957年大坝开建,仅用三年,1960年就建成蓄水,如此高的效率也体现了中国人治理黄患的迫切心情。

然而,苏联专家对黄河及黄土高原认识不足,我们自己的专家对于水利工程的经验更加不足,三门峡水库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过黄河水的沙子含量问题。

仅一年时间,水库就已发生严重淤积。从潼关到三门峡大坝之间,泥沙淤积导致河道和水库高程节节攀升。至 1962年3月,330米高程以下库容由原 59.3亿立方米减至 43.6亿立方米。

潼关站1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抬高4.31米,渭河口出现“拦门沙”,导致渭河下游汇入黄河受阻,河水倒灌,两岸地下水位抬高,农田淹没、浸没、盐碱化面积增大。

1962年,受形势所迫,三门峡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的方式,而三门峡的防洪功能也从此基本丧失。

一时间,三门峡水库成了千夫所指的失败工程,其影响至今未消除。

痛定思痛!

中国人没有按外国专家的思路,更没有接受公知的意见,将三门峡炸掉了事,而是开始把大坝当成试验田,对大坝不断进行魔改。

先增加泄流排沙隧洞,发电功能的优先级也被排到了后面,将部分发电装置也改为排沙装置。

1969年到1990年,又陆续挖开导流底孔。1973年10月后,三门峡采取“蓄清排浑”运用方式,也就是汛期排出浑水,非汛期拦蓄清水。

这样一系列的改造后,三门峡从设计阶段防洪、灌溉、发电为一体的水利枢纽,变成了基本上没有防洪价值,发电价值也很小,灌溉也别提的,奇奇怪怪的水利枢纽。

但是,在这个失败样板工程的基础上,30年后,我国又在黄河上建了一座大坝——小浪底。

小浪底水库与世界上其他水库比较起来,各方面的指标都是差生的水平。按照原先的设计,小浪底在2020年将被黄河泥沙淤积满。

然而,我们利用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还有黄河支线上其他水库一起,干成了一件大事!

去年,官媒一篇报道引起了大家的围观,《黄河将告别“地上河”? 专家:济南泺口段河床降了3米 河滩仍比城区高6米》。官方的数据,最近20年来,我国调沙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黄河下游河床下降了3.1米。(《黄河下游河床下降3.1米,将告别“悬河”?其实路还远着呢!》)

小浪底工程调水调沙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可以和都江堰媲美的天才设计,每年汛期前一个月左右(5-6月)就是黄河清洗泥沙的时候。

小浪底水利枢纽投入运营以来,黄河连续13年不断流,先后完成7次引黄济津、12次引黄济青、5次引黄济淀等跨流域应急调水任务;还实现了黄河下游连续13年安全度汛,基本解除了黄河下游凌汛威胁;有效改善了小浪底库区和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小浪底大坝:黄河安澜,福泽人民!

而小浪底工程完全可以说是在三门峡这块试验田上长出来的成功之花。

既然国外都可以容忍“99次失败,1次成功”,而我们为何就不可以给基础研究的试错机会呢?

0 阅读:0
熊孩子爱科技

熊孩子爱科技

一定要让孩子从小了解各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