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北京多家青旅拒接待35岁以上中年人”的话题登上热搜,商家表示此举是出于作息及安全等问题考虑。然而,这种“一刀切”式的做法背离了青旅文化“相遇即是缘分”的初衷。国内的青年旅舍何以发展至此?
青旅文化始于在“看世界”的过程中交朋友
青年旅舍发源于欧洲。上世纪初,德国一名叫理查德·希尔曼(Richard Schirrmann)的教师带领一班学生徒步旅行,途遇大雨,只能在一个乡间学校里以草铺地当床,度过了艰难的一夜。彻夜未眠的教师,萌发了建立专门为青年提供住宿旅舍的想法。
与中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相近,理查德·希尔曼认为,教育不应只在学校里,而应该走出校门,通过郊游旅行,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亲近自然,体验各地的文化传统。他带着这一想法在欧洲四处游说。
1912年,世界上第一所青年旅舍在德国一个废弃古堡中诞生,从此奠定了青年旅舍的基本模型,即以“安全、经济、卫生、隐私、环保”为特点,室内设施简朴、备有高低床、硬床垫和被褥、带锁的个人储藏柜、小桌椅,配有卫浴设施和较大的公共空间。
▲某青年旅社住宿区。(图片来自“中国国际青年旅舍“官方网站)
青旅产生之初就是为低收入、又愿意走出来看世界的年轻人准备的,供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交流之用——但并不明文设置年龄上限。
一直以来,青年旅舍都是国际上不少年轻人出游时住宿的首选,不仅是因为入住青年旅舍性价比更高,更是因为青年旅舍是一个包容、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人们可以在青年旅舍结识很多同游的朋友,在交流与互动中,既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也会为旅行增加不少新奇感。
时至今日,国际青年旅舍联盟(International Youth Hostel Federation,IYHF)已成为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国际非营利组织,在全球拥有35万余个床位。
“大通铺”让“青旅”在中国变了味儿
与国外萌生于校园环境的青年旅社不同,国内的“青年旅社”则有其“独特性”。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量农村居民进城打工时,会居住在一种“大通铺”“十元店”里,那里按床位收费,面向低收入人群。虽然都叫“青旅”,但旅游点针对背包客的多人间和城市中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廉价住宿,运营和管理模式完全不同。
对此,“驴友”骏瑜在《南方都市报》撰文写道,背包客旅舍中,互相之间的信任度和财物的安全性要高得多,住客的目的是“看世界”,对舍友通常持开放的态度,愿意去交往;廉价住宿的住客,在生活的重压下,没有余力去争取同住者的好感和信任,每天下工回来只想倒头就睡,不太可能去参与公共空间的社交,在疲倦焦虑的情绪下,与同房间封闭空间同住人冲突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某青年旅社公共空间。(图片来自“中国国际青年旅舍“官方网站)
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则提出“我们不是经济型酒店”的口号。联盟在其宪章中阐明,“青年旅舍”奉行的理念是“通过旅舍服务,鼓励世界各国青少年,尤其是那些条件有限的青年人,认识及关心大自然,发掘和欣赏世界各地的城市和乡村的文化价值,并提倡在不分种族、国籍、肤色、宗教、性别、阶级和政见的旅舍活动中促进世界青年间的相互了解,进而促进世界和平。”
1998年夏天,广东省旅游局率先将国外“青年旅舍”的概念引入中国,在广东建立了第一批青年旅舍,并派代表团赴欧进行考察、培训。发展至今,“青年旅舍”的文化理念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实践,同时也为国外青年认识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来中国旅行,入住青年旅舍。据统计,入住中国青年旅舍的23%是国外游客,其中绝大部分是年轻人。
有故事的青旅,不该只有青春叙事
抛开经营与管理的层面不言,个别商家拒绝大龄旅客入住,是对青旅文化的背离。很多人入住青年旅舍,不只是为了省钱,也是想主动拥抱一种难得的生活方式。与同道者不期而遇,一起去寻找“诗与远方”,正是很多青年旅舍带给人的特别文化体验。
有些人在学生时代初识青年旅舍,在步入中年后,因为对世界和不同的人还有旺盛的好奇心,仍然会在出游时选择青旅。一些青年旅舍也很看中“回头客”,会与入住的人一同成长。还有不少青年旅舍开设了咖啡馆、酒吧、书店,让其影响力不再局限在背包客等小众圈子里,而是走向大众视野,逐渐得到更多人的了解、接纳和喜爱。
▲中国某青年旅社公共空间。(图片来自“中国国际青年旅舍“官方网站)
其实,商家可以在兼顾现实利益的同时,尽量不破坏青年旅舍在很多人心中的美好形象。此前,一些青年旅舍面对“男女混住”争议时,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男女旅客可以在公共空间自由交流,但在住宿区分房住,男生与女生的床位不再混在一个房间里。如此做法,既保留了青年旅舍开放包容的传统文化,又避免了尴尬,规避了风险。
正如网友所言,有故事的青旅,不该只有青春叙事。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代表,青旅文化不应该机械地解构“青年”的年龄概念,而是要将青年身上承载的活力、包容、多元等年轻化特质传播出来。只有这样,青年旅社未来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青旅文化的意蕴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完)
综合中新网、《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中国国际青年旅舍“官方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