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后,延安洛川,黄土高原的春天松软起来,蔡春亮家的20亩的苹果树开始发芽,一家人一年的生计也在“萌芽”。洛川是中国苹果之乡,每10个农民中就有9个从事苹果产业。一颗甜蜜的苹果撑起了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路。春耕急用钱,蔡春亮在支付宝上了解到网商银行,3分钟申请,10万元秒到账,化肥和新品种苗木不用发愁了。
他是“农户秒贷”服务的受益者之一。从跑十几里地到银行网点,没有抵押物难贷款,四处求人付高额利息借钱,如今农户有了一个24小时随借随还的“手机银行”。
3月19日,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大数据发展中心)与网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发起“农户秒贷”服务。
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双方在技术、数据、业务等方面的优势,将农业相关数据应用于金融风控,与网商银行大山雀卫星遥感风控系统结合,为三农群体提供便捷灵活的手机贷款服务。
该战略合作的签署,源于双方过往合作效果良好,记者获悉,“农户秒贷”服务已在种植户中先行探索:
260万农户获得贷款额度,从跑银行网点,到手机点一点就能“秒贷秒批”、“秒借秒还”。
53.5万农民首次获得银行的贷款额度,为获得更充分的金融服务打下基础。
78.3%的农户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下,是以往农村金融难以覆盖的“毛细血管”。
金融活水流向“毛细血管”,10亩以下小农户占比78.3%
改善种植户的金融服务是“农户秒贷”先行“示范区”,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率都获得大幅提升。
截至2023年底,累计260万农户获得助农贷款额度授信。他们来自全国超2600多个县级行政区,占中国县域的93%以上。
小农户是“农户秒贷”的主要受益者。在全世界范围,小农户可简单定义为经营规模小于两公顷的农户,按照中国的“亩”来说就是30亩地。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中国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
“小农户的金融服务水平是衡量农村普惠金融的标尺。”韩旭表示,“我们很欣喜的看到,已服务的农户中,种植面积10亩以下占比78.3%,比30亩的标准更小,钱流向了最需要的人。”
覆盖广和普惠之外,农户秒贷项目还提升了农户金融服务的便捷性。网商银行调研显示,66%的农户因此首次获得手机贷款,抹去了“鞋底成本”。贷款额度与使用周期也更为灵活。获得服务的农户平均借款仅5000多元。在银行网点不营业的夜间,也有大量的农户通过网商银行获得服务。
记者获悉,因为水果、蔬菜、水稻、大麦等作物生长周期不同,农户的贷款周期平均从80天到140天。他们贷款主要购买种苗、化肥、农药、大棚覆膜等,或者丰收旺季支付雇员的工资。此外,网商银行调研显示,随着农村电商兴起,直播卖货成为许多人的“新农活”,不少农户用贷款购买直播设备,备战双11、618等大促。通常而言,他们会在作物丰收或者电商销售回款后还上贷款,77%以上的人支付的利息不足100元。
数字金融成为他们的种地“合伙人”
金融活水流入田间地头,农民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呢?
48岁的钱库房在陕西兴平的农村种了10余亩的油菜、香菜和菠菜。三伏天是他最繁忙的季节,蔬菜价格高销路好。“伏天菜”抢种抢收抢上市,买种子、化肥、塑料薄膜的资金周转也要快。
“三伏天下来能收7、8万斤蔬菜。忙的时候还从村里雇佣了10来个帮工,大多是上了年纪,不能去工地务工的人,顺便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网商银行的贷款,把买农资和发工资的问题都解决了。”他告诉记者。
在数字金融的支持下,钱库房从“伏天菜”里刨出火热的生活。还有人则为农村产业注入新活力。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盛产山楂,李东旭靠着家乡的供应链,在广东卖了7年的冰糖葫芦。奶奶去世后,他决定回乡拾起父辈的营生,承包土地种起水果。
李东旭发现,当地农民不懂经营,水果品质好但是销路差。2023年,他通过互联网联系到了2家电商服务机构,把家乡的桃子、山楂搬进了直播间,还因此成为百果园的供应商。
一根网线牵出村里的致富路。李东旭的生意好起来,卖自家水果,也收购村民的水果。“发果农工资,收水果,遇上天气灾害时周转应急,我都用网商银行,手机点一点就到账,很方便。”
还有一些人,则让家乡的土地上新“新物种”。河南平顶山李朝阳刚刚经历了一个繁忙的旺季。几年前,在建筑工地务工的他回家乡承包了30亩地种水果。李朝阳脑子活,另辟蹊径种植日本引进的新品种白草莓,成为“国际高端水果中国化”背后的新农人。
除了水果供货超市,春节期间,他的农场还发展旅游,提供采摘体验,李朝阳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我打算再扩大20~30亩地,种阳光葡萄。这些水果品种好,要用进口化肥,一包要1000元。而建大棚、买果苗、雇工人也需要用钱。网商银行就成了我的种地‘合伙人’。乡亲们能在家门口安居乐业,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李朝阳告诉记者。
共建“数据保险箱”,让农村普惠金融有了“新农资”
农户能够“秒贷”,得益于科技的助力。
“农户金融服务难涉及多方面因素,如农业生产风险高、涉农信贷政策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等,都是影响银行服务的原因,但最为根本的是的是对农户的信贷风险,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大数据发展中心主任韩旭指出。
破题之路在于数据要素的创新应用。
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承担着农业农村数据汇集管理、综合分析和整合应用的职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而定位服务三农群体和小微用户的网商银行,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上持续突破。大山雀卫星遥感风控系统,依靠卫星遥感技术,结合气候、地理位置、行业经济度等情况,识别农户种了多少亩地、种的是什么、种的好不好,是否遭遇病虫害、洪涝灾害等,从而为农户提供贷款。
“天上的卫星与地上的农业数据,能为农村金融带来新的火花。”网商银行行长冯亮表示。然而,农村土地确权、流转等属于机密信息。金融应用的前提是保障数据安全,数据不出域,可用不可见。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和网商银行,一起为这些数据搭建了一个“智能保险箱”。
用户的数据将受到两重保护:第一层是线下机房坚固的外层,相当于真实的保险柜。第二层则是隐私计算。它利用密码学技术,将数据和计算过程同时加密,保障原始数据不泄露的情况下,可以被分析和使用。
在“保险箱内”,双方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信贷决策支持、乡村产业精准描绘、农户信用评级等关键环节的重要作用,与网商银行大山雀卫星遥感风控系统结合,为三农群体提供便捷灵活的手机贷款服务。
记者获悉,大数据发展中心和网商银行还将展开一系列的合作:探索挖掘大数据资源在农业产业监测、乡村发展评估、农民生活评价等领域的价值,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在农业供应链金融、养殖类农户经营状况评估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探索面向金融领域的大数据服务实时接口开发,为金融市场提供更为高效的大数据服务能力,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网商银行行长冯亮表示,在银行网点不足的农村,数字金融越是要有所作为。网商银行将持续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满足度,创新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