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汽之夜:平权驱动进阶,共创美好出行

严悦宁聊汽车 2025-04-13 16:02:07

中国汽车的未来,是“平权”还是“特权”?

当我们在谈论未来出行的时候,我们真的在谈论“每个人”的未来吗?亦或只是少数人的“未来体验”?这个问题或许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在汽车工业狂飙突进的今天,却不得不让我们停下来,认真思考。

想象一下,2025年的某个早晨,你站在家门口,面对琳琅满目的新能源汽车,它们拥有炫酷的外形、强大的智能驾驶系统,以及令人心动的零排放承诺。但它们的售价,却让你望而却步。这不是“平权”,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特权”,一种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新的阶层区隔。

汽车,曾经是工业时代的象征,它不仅代表着速度和自由,更代表着一种触手可及的进步。但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下,汽车的门槛似乎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昂贵。我们是否正在走向一个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真正“未来出行”的世界?

这并非杞人忧天。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上汽。这家老牌汽车企业,在2025年的“上汽之夜”上,高调宣布其“技术平权”战略。70年的造车积淀,加上对未来出行趋势的深刻洞察,上汽试图打破技术垄断,让更多人享受到智能化、电动化的红利。但问题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常常骨感。技术平权,真的能实现吗?或者说,它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实现?

Robotaxi的规模化落地,无疑是重构出行服务生态的重要一环。但Robotaxi真的能解决所有人的出行需求吗?在人口密度高、交通拥堵的大城市,Robotaxi或许能成为一种补充性的出行方式。但在地广人稀的乡村地区,Robotaxi的运营成本可能会非常高昂,难以普及。Robotaxi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验证和改进。

L3/L4级智驾技术的普及,是打破技术垄断的关键。但智驾技术的研发成本非常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即使上汽这样的巨头,也需要联合Momenta、地平线、华为、大疆等技术巨头,才能共同推进智驾技术的进步。而这些技术巨头的合作,也存在着商业利益的博弈,可能会影响智驾技术的普及速度。更重要的是,智驾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在各种复杂的路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容错率非常低。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再次,长续航混动技术的普及,是解决里程焦虑的重要手段。但长续航混动车型的制造成本相对较高,售价也相对较贵。对于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纯电动车型,或者传统的燃油车型。此外,长续航混动车型的燃油经济性,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如果油耗过高,反而会增加消费者的用车成本。

上汽在安全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全球独家的车身强化标准,确实能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融合ADAS与VMC技术的主动防护系统,也能有效降低事故率。而“魔方”电池的零自燃纪录,则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树立了新的标杆。但仅仅依靠硬件层面的安全保障,是不够的。智能驾驶系统也需要具备强大的安全防护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并避免潜在的危险。此外,驾驶员也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了解智能驾驶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才能确保行车安全。

智驾生态的多元绽放,是未来出行的一大亮点。Momenta、地平线、华为、大疆等技术巨头的加入,无疑会加速智驾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银河全栈座舱3.0系统,更是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智能体验。但智能座舱的功能,也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响应速度的快慢,交互界面的友好程度,都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智能座舱的安全性也需要高度重视。一旦黑客入侵智能座舱,可能会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甚至控制车辆,造成安全事故。

个性化浪潮的席卷,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全生态座舱的出现,让汽车变得像智能手机一样,可以安装各种应用程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AI大模型,更是为用户提供了定制化的路书景区,甚至情感陪伴功能。而约瑟夫·卡班领衔设计的十多款新车型,则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个性化定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个性化定制的价格过高,反而会阻碍其普及。此外,个性化定制的质量也需要得到保证。如果定制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反而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GloCal全球本土化战略的实施,是中国汽车企业走向海外市场的重要一步。通过与大众、宁德时代等伙伴的技术共创,上汽能够更好地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而国产化芯片基金的成立,则有助于突破产业瓶颈,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但走向海外市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文化习俗、消费习惯都存在差异。中国汽车企业需要充分了解这些差异,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市场策略。此外,中国汽车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为海外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上汽对用户需求的深度回应,值得肯定。通过直通式需求平台,消费者可以参与产品定义,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建议。L2+-L4智驾全家桶,则为用户提供了多元化的智能驾驶体验。而主被动一体安全系统,则为用户的安全保驾护航。但用户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汽车企业需要不断关注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此外,汽车企业还需要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了解用户对产品的反馈,及时改进产品,提升用户满意度。

从世博创意秀场的智己发布会,到年销9400万台的全球版图,上汽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上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斯拉、比亚迪等竞争对手正在不断蚕食市场份额。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上汽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才能保持技术领先。此外,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也可能会对上汽的海外市场拓展产生影响。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汽的“技术平权”战略,真的能实现吗?

或许,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与其将“技术平权”理解为“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完全相同的技术”,不如将其理解为“每个人都能以合理的成本,享受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利”。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成本”。如何降低技术成本,让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这需要汽车企业、技术供应商、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

汽车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制造成本。技术供应商需要开放技术,共享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支持产业发展。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真正实现“技术平权”,让更多人享受到未来出行的红利。

而且,我们需要意识到,“技术平权”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未来出行的门槛会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利。

中国汽车的未来,既不是完全的“平权”,也不是完全的“特权”,而是在“平权”与“特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我们需要追求技术的进步,但也要关注技术的普惠性。我们需要打造高端的出行体验,但也要满足大众的出行需求。

这才是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让我们用数字说话。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3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900万辆,占比超过30%。这个数字表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要增长点。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仍有70%的消费者选择了燃油车型。这说明,燃油车型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此外,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2023年中国汽车消费者的平均购车预算约为15万元人民币。这个数字表明,大多数消费者仍然对价格比较敏感。汽车企业需要推出更多价格合理的车型,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既有高端需求,也有大众需求。汽车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不同类型的车型,才能赢得市场份额。

所以,“技术平权”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它需要我们关注技术进步,关注成本控制,关注用户需求,更需要我们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创造一个属于每个人的未来出行时代。这既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机遇,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责任。

0 阅读:1
严悦宁聊汽车

严悦宁聊汽车

严悦宁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