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17次失宠、遭贬,却始终未丧命?朝廷有个二把手弟弟!

枣祗聊历史文化 2024-12-03 05:44:46

永远向前的兄弟:苏轼和苏辙的生死情谊

“历史上那些活得最通透的人,往往最不顺利。”这句话放在苏轼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这个“北宋最有趣的灵魂”,一生跌宕起伏,17次失宠、被贬,但每次都能从泥潭里爬起来,还顺手写出几篇传世佳作。这种“屡贬屡乐”的心态从哪儿来的?答案出人意料:不是因为他天生乐观,而是因为他有个把他当命的弟弟——苏辙。

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的顶流。可惜的是,他从20岁开始,人生就像开了“惹事”外挂,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30岁丧母丧妻,40岁卷入“乌台诗案”差点被砍头,50岁丧子,60岁又被发配到穷乡僻壤。按常理,这样的人生早该活得灰头土脸,但苏轼偏偏活成了“旅行博主”,每到一处被贬地,就写诗、作词、喝酒、交朋友,日子过得比朝廷里的官员还滋润。

而他的弟弟苏辙,表面看起来是个“低调务实的社恐”,但谁能想到,这个不争不抢的男人,最后居然爬到了北宋权力的巅峰——国家二把手的位置。更有意思的是,苏辙自己对权力并不感兴趣,他拼命升官的唯一理由,是为了“护住”哥哥苏轼。这对兄弟的故事,绝不只是简单的亲情,而是一场跨越生死的守护。

乌台诗案:哥哥差点没了命,弟弟拼命救人

事情要从苏轼最危险的一次“翻车”——乌台诗案说起。当时,苏轼因为写了几首讽刺朝廷的诗,被捅到了皇帝面前,罪名是“包藏祸心,讽刺政府”。在那个言论自由为零的年代,这几乎就是死罪。苏轼被押入大牢,连自己都觉得这次活不了。他给弟弟苏辙写了一封诀别信,信的意思大概是:“这辈子能有你这样的弟弟,值了!下辈子咱们还做兄弟吧。”

苏辙收到信后,当场崩溃。他带着哭肿的眼睛写了一份“冒死上书”,请求皇帝饶恕苏轼。他在奏折里写得极其真诚:我们兄弟俩自幼相依为命,父母早逝,我的一切全靠哥哥教导。现在哥哥被抓,我愿意用自己的官位甚至性命换他一条活路。

苏辙的这份奏折,再加上朝廷里不少文人替苏轼求情,最终打动了曹太后。她对皇帝说:“杀了苏轼,文人以后都不敢进朝廷了。”就这样,苏轼被判流放黄州,算是捡回了一条命。这场危机让苏辙下定决心:哥哥太容易得罪人了,他必须混到足够高的官位,才能护住哥哥一世平安。

弟弟升官:为了救哥哥拼命往上爬

苏辙并不是天生的官迷,甚至他对仕途的兴趣远不如哥哥苏轼。但从乌台诗案后,他意识到,只有自己官位够高,苏轼的命才能保住。于是,苏辙开始“卷”了。他研究朝廷运作,学会了在党争中左右逢源。他不站队、不树敌,靠着自己的才学和情商,一路从普通官员做到中书舍人(皇帝的秘书长)。到1091年,他已经是尚书右丞——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

而苏轼呢?依然在“被贬——写诗——再被贬”的循环里打转。苏辙每次都想办法替他求情,让他至少能保住性命。更难得的是,苏辙不仅帮哥哥解决政治危机,还帮他照顾家人。比如有一次苏轼被贬到惠州,苏辙直接把哥哥的老小都接到自己家里养着,经济压力大得连自己家人都喊苦。但苏辙没一句怨言,他甚至安慰哥哥说:“你只管在外面好好活着,家里有我呢。”

被贬海南:兄弟两地相送,成了永诀

1097年,苏轼又一次被贬,这次是去海南。当时的海南还是荒蛮之地,瘴气横生,很多人到了那儿直接病死。60多岁的苏轼依然乐呵呵地上路了。他说:“反正活着哪儿不能活?去了海南还能看看海。”

这一路上,苏辙护送他走到藤州,两人在海滨分别。苏辙不知道,这一别竟成了永别。三年后,苏轼在北归途中病逝。他临终前,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再见弟弟一面。他对身边人说:“我和子由(苏辙)约好,老来要对床夜谈,听雨萧瑟。可惜,这个约定,再也实现不了了。”

苏辙听到哥哥的死讯后,整个人像被抽空了一样。他想起哥哥生前说过,希望死后能葬在嵩山,离弟弟近一点。于是,苏辙亲自操办,把哥哥的遗体从岭南运回来,葬在了嵩山脚下。

守护余生:哥哥走了,弟弟照顾他的孩子

苏轼走后,苏辙的生活失去了色彩。他总觉得,自己为哥哥做得还不够。于是,他把苏轼的三个儿子接到身边,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抚养他们。每到月夜,苏辙会拿出哥哥写的《水调歌头》,一边吟诵一边流泪。他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哥哥在世时写这首词,是希望我们兄弟千里共婵娟。如今,我只剩下月亮,却再也看不到哥哥了。”

苏轼和苏辙,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动容的一对兄弟。他们不是简单的“兄友弟恭”,而是一种超越血缘的精神契约。苏轼用他的才情,让后人记住了他的乐观和豁达;而苏辙,则用一生的隐忍和付出,守护了哥哥的生命和尊严。有人说,苏轼的诗词是月亮,苏辙的努力是夜空。没有苏辙的默默守护,苏轼的光芒或许早已熄灭。

0 阅读:12

枣祗聊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