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寨遗址中的陶器文字:伏羲(栖)
作者:翁卫和
姜寨遗址出土的第二个陶器文字是“伏(栖)”,它是宓羲、包牺、伏羲、庖羲、伏戏(栖)、牺皇的图腾符号。此外,这个字还与古代的大、太、天乙(一)、泰一通形、通意。姜寨遗址出土了两个制式相同的陶盆,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但上面刻的文字不同,因此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
• 一个盆是用来祭祀“祖公”;
• 另一个盆是用来祭祀“始母”。
姜寨文字是农耕文明的象征,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的综合表现。古人构建的朴素哲学思想以“公母”观为基础,即人分公母、动物分公母、植物分公母,甚至世界万物都能区分公母。通过自身类比来观察自然、认识世界,古人尤其关注两性世界,发现两性既对立又联系——万物变化、生育、发展无一不按“公母”两性相配相生的规律进行。
人类文明最早形成生殖崇拜,这些在神话、民族宗教、民俗风俗事象及古人记录的思想中都有具体表现。例如:
• 以天为公,以地为母,即所谓“天公地母”;
• 以太阳为公、为父,以月亮为母、为女;
• 有阳(晴)天、有阴(雨)天,有热天、有冷天,也称“一天公一天母”;
• 天上最大的神称“雷公”,他的老婆叫“电母”;
• 雷神的女儿称“天女”、“蛙婆”,与蛙婆结缘的男神则是“天子”,也就是地上的人王、大王、首领,称伏羲。
公母相配、雌雄相交,是自然界存在的二元性,是万物孕育、生长、发展的基本范畴。古人的生殖崇拜通过二元性来认识及描述世界,它是人类繁衍生息、提高生命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追求,实际上已远远超出生物学的基本两性关系与认知。
古代的生殖崇拜是对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就是生产力的全部,人的多少和体质的强弱决定了氏族、民族、部落的兴衰,因此产生了崇拜及祭祀生育之神的习俗,以祈求人丁兴旺。
生殖崇拜的对象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 一种是对生育神的崇拜——女娲、伏羲是华夏各族的造人生育神、再生神、再生父母,是华夏各族所崇拜的创世神;
• 另一种是对人体生殖器官的崇拜,如对生殖器、乳房、臀部等的崇拜。
前文《姜寨遗址(一)》提到“蛙”是天女、生育之神、女性的象征,是女娲的图腾形象。蛙一直是华夏民族的生育神。伏羲是华夏民族的创世神、人类大祖、人文始祖、最早的王。他变革婚姻习俗,把血缘婚改为族外婚,从而结束了“知母不知父”的群婚状态。
伏羲的“图腾龙”标志为蟒蛇身、鳄鱼头、鱼鳞、巨蜥腿、鲨鱼尾,这些汇合成象形符号(文字)与姜寨陶盆上的“字”一样,是周前文字“大祖”、“太祖”、“天一”的传承与延续。
“伏”的另一种解释是良禽择木而栖。蛙,两栖动物,两蛙相伏栖孕育后代。姜寨出土的“伏栖”文字,是两蛙相伏的平面图腾,进而衍生出“伏羲(栖)”的文字(符号)。
姜寨先民的行为方式表明,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已经跨进文明的门槛。通过姜寨遗址,我们可以溯源农耕文明的“源头”,并辨别其民族标志。
通过对姜寨遗址出土的陶器文字“伏(栖)”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字和符号,还能洞察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这一遗址为我们研究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这些都不是华夏文明,而是被华夏文明灭掉的蛮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类。[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