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亮|再见,纸质火车票

刘兴亮 2024-11-02 14:34:57

01

纸质火车票成为历史!11月1日起,铁路客运全面推广使用电子发票。

往后,在中国,乘坐火车(实际上「火车」并不准确,只有冒着黑烟的蒸汽机车是火车,电气化时代的轨道列车不烧火)将不会有任何纸质凭证留给乘客。

这不是说你无法回溯自己的出行历史,而是这些个人形迹被嵌入了互联网的记忆。它将带来一种更深、更全面、更系统的行为记忆,具有更强的社会属性。与这种系统性的社会记忆相对的是凌乱、庞杂的个体行为的交织,变得更加有迹可循。

这时候,人的身份证成为类似物联网系统中的「通用唯一识别码」,与道路系统的运输载体、位置、轨迹等交互。这时候,整个运输系统中的任何事件、人员变化或结构状况的变化,都会被纳入一个管理系统中,被精密地监控,能够更高效地安排个体的出行和运输体系的运转。

无疑,铁道出行的全电子化时代,将带来更高效、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服务。但是也会带来一些人对这种变化的适应问题和困惑。这主要表现在在年轻人的喜爱和老年人的怀疑甚至拒绝上。

02

中国的火车票,在我记忆中有三种形态。

第一是硬壳车票。

大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坐火车出行要去窗口排队买票,得到一张很小的硬壳纸票,检票员会在乘客进入车站时用特制的剪刀在票面上剪一个小豁口,以防人们反复使用。

这种票大约两厘米宽五厘米长,我记得是白色或粉色,上面印着车次信息,当次有效,下车作废。

车票是技术简单的凭证,如果丢了被别人捡到,可以换人使用。这是一个受时代和技术手段限制的弊端。但是相对于公交车和长途汽车的粉连纸车票,还是高级了许多。

那时候,客运火车通体绿色,上面的座椅包着绿漆皮,早些年还有列车员拎着暖瓶提供白开水,虽然简陋,但也十分温馨。

我最羡慕的就是在车上吃「扒鸡」的乘客,牛皮纸包装,气味四溢,手指沁香,啧啧有声。「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这熟悉的声音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第二是软纸车票。

这是我上大学以后(90年代中后期)就全面铺开的更先进的车票,大小类似于现在的银行卡,上面有条形码。大概那时候已经有了第二代身份证,与车票构成了关联。

买这种车票需要出示身份证,虽然看起来增加了一些麻烦,但是却带来一个好处。假如你装在裤兜里车票不小心丢失了,只要在开车前到售票处出示身份证,就可以领一张新的,丢失的作废。这在硬纸壳车票时代是不可能的。

这个时期虽然还没有高铁,但是已经有不少车体为淡红色的快车或特快车,比绿皮火车快不少。绿皮车见站就停,在单行线上遇到红皮车得礼让。快车不仅快,价格也贵。

第三是电子车票。

自从高铁开通后,人们用身份证在网上购票就逐步通行起来。说实话,这可太方便了。

过去,尤其是过春节回家,有的人为了能买到车票,需要凌晨起来冒着寒风去火车站或购票点排队,往往是排了半天,买不到。这种沮丧和痛苦是无以言表的。

网上订票杜绝了黄牛党和插队走后门的不说,还不用经受奔波之苦。社会真的是进步了,人们在技术发展中收益许多。

早先网上买了票还需到火车站的自助机上打印车票。后来,只要用身份证信息买了票,甚至不用换票,直接刷身份证乘车也成了不少人的习惯。

如果要报销,无非在车站的发票打印机上打一张。如今,连纸质发票也彻底换成电子票据了。

03

社会变化刚刚发生时,总是有人拥抱,有人怀疑。但,技术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惠及更多人,是不变的事实。

电子火车票一出,年轻的朋友们一片欢呼!谁能拒绝一张身份证搞定所有出行的便利呢?不用担心丢票,无需跑到车站排长队,这简直是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完美搭配。

只要想象一下,过去那些在售票点或者车站售票窗口前排着长长队伍的的场景,就仿佛看到了古人用竹简传递信息的样子,好笨重好低效啊!

现在,就连高铁上叫外卖都可以刷二维码了,是不是科技带来的「过度自由」也有点刺激?

当然,任何政策都有双刃剑。

对于年长者和不能熟练使用智能设备的人来说,电子火车票简直是个天大的挑战。要知道,中国的老年人数量庞大,不识字的占比不小。

你可以想象一个上了年纪的老爷爷,刚学会用手机发微信,转头就得应付铁路12306的电子发票申请流程吗?他只能求助于子女,慢慢学习,逐步适应。当然,只要拿着身份证去车站,服务人员也会提供贴心帮助。

04

还有一群人正在为纸质火车票消失感到惋惜。

他们说,纸质火车票不仅仅是报销工具,还是每次旅行的见证。文字的东西才有「文化」意义嘛。

以后,那些收藏者的收藏夹里,要改成收藏「电子车票截图」了。

这也没什么太遗憾的,历史在变化,时代在发展,毛笔字如今成了极少数人的爱好,竹简完全成了古董。人们的生活只会变得更好。

05

淘汰纸质车票和发票,不仅意味着技术进步对出行方式的影响,给人们带来更便捷的服务,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象征作用,那就是社会生活对森林木材的使用需求逐步下降,对环境的改善起到极大作用。

人类对木制、纸质原材料的使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更新,也经历了相应的变化。

如果看看历史记载,中国的华北平原在一两千年前本被茂密的森林覆盖。由于中国的古典建筑是木式的,需要砍伐大量木材,加上人口的增加需要开垦更多耕地,这就导致森林覆盖率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步降低。

但到了现代社会以后,建筑材料被坚固的钢筋水泥替代,这就节省了大量木材。此外,纸质书籍随着更方便的电子书籍的普及,也逐步减少。

目测未来一切纸质的东西,都会成为历史……除了纸巾。

电子火车票来了,纸质火车票走了,只有我手里的纸巾依然坚守着,为我擦掉怀念纸质车票的泪水。

实际上,可冲洗的电子马桶日益普及,就连厕纸如今也用得不如过去多了。科技发展不仅对人,对自然也是福音。

1 阅读:20

刘兴亮

简介:知名互联网专家,资深营销顾问。央视财经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