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拜登政府默许乌克兰使用ATACMS导弹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后,基辅的胃口明显变大了。泽连斯基政府开始公开呼吁北约提供射程更远的战斧巡航导弹,这种战略打击武器不仅射程可达2500公里,更重要的是具备突防俄罗斯防空系统的能力。
这一要求的背后是基辅方面的战略焦虑。随着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胜出,乌克兰意识到未来的军事援助可能面临不确定性。因此,在拜登政府剩余任期内,基辅试图最大化获取能够改变战场态势的武器系统。战斧导弹正是其中最具战略意义的选项。
这种武器的威胁还不在于最大射程,而在于其独特的突防能力。战斧可以超低空飞行,利用地形掩护规避雷达探测,再配合其先进的电子对抗系统,即便是俄罗斯引以为豪的S-400防空系统也难以有效拦截。
基辅方面的战略意图实际上更为务实。战斧导弹对乌克兰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否打到莫斯科,而在于它能创造的"战略纵深压缩效应"。当一种武器系统的射程可以覆盖敌方纵深300-500公里的区域时,就会迫使对方重新规划其后勤补给体系。
目前,俄军的主要军火库、维修基地和战术空军基地大多集中在距离前线200-300公里的区域内。一旦战斧导弹部署到位,这些设施将不得不向更远的后方转移。这种后撤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重建基础设施,更会显著延长俄军的补给线。前线部队的弹药、燃料和装备维修周期都将被迫延长,这对于正在进行高强度消耗战的俄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战术困扰。
更重要的是,战斧导弹的存在将迫使俄军在军事部署上做出重大调整。为了防范可能的突袭,俄军必须在纵深地区部署更多的防空系统和预警雷达。这种兵力分散不仅削弱了前线作战能力,还会进一步加重后勤负担。在乌克兰看来,这种"以威慑促消耗"的策略,可能比直接的物理打击更具战略价值。
但泽连斯基团队显然不满足于此。乌克兰正在寻求获得射程高达5000公里的新型导弹系统,这种武器一旦部署,将使俄罗斯全境,从加里宁格勒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都处于打击范围之内。更危险的是,这种射程的导弹已经具备了战略核打击能力,即便装载常规弹头,其威胁程度也与核武器相当。
克里姆林宫对此的担忧不无道理。一旦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如此射程的导弹系统,将从根本上打破现有的战略平衡。莫斯科将无法分辨来袭导弹是否携带核弹头,这种战略模糊性可能迫使俄方在预警系统发现导弹来袭时立即做出核反应,无意中引发核战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普京在展示"榛树"导弹时,刻意避开核威慑的论调——莫斯科清楚认识到,一旦开启核讨论的潘多拉魔盒,局势将完全失控。
这种军事能力的跃升,远远超出了常规军事援助的范畴,实际上触及了大国之间战略稳定的根基。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鹰派如拜登政府,也始终对提供远程打击能力持谨慎态度。
普京对此的回应来得迅速而强硬。克里姆林宫不仅展示了新型高超音速导弹"榛树"的威力,更罕见地发表特别声明,警告将保留对美英军事设施进行打击的权利。这种反应表明莫斯科已经将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视为直接介入冲突的行为。
但普京的威慑策略显得颇具计算。一方面,他刻意避开核威慑的论调,将升级风险控制在常规武器层面;另一方面,俄罗斯在发射"榛树"导弹前30分钟通知了华盛顿,表明并不希望局势完全失控。这种"克制中的威慑"反映了莫斯科对局势的自信——他们认为即便不使用极端手段,也能维持战场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时间节点。拜登政府在特朗普胜选后改变政策立场,默许乌克兰使用美制导弹打击俄境内目标。这一"临别礼物"试图通过强化基辅的军事能力来"特朗普化"(Trump-proof)对乌政策,为即将上任的新政府制造既成事实。
对此,俄方的应对策略也颇具深意。前克里姆林宫顾问马尔科夫的解读点出了关键:"普京在向西方传达停止、后退的信号,但我们现在没有全力以赴回应,因为这些打击不会改变战争的结局。"这暗示莫斯科在为可能的谈判留下空间。
泽连斯基政府则试图利用这个微妙的过渡期。在朝鲜军队进入乌克兰战场后,冲突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欧洲地区范畴,演变为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博弈。基辅认为,只有获得足够的战略打击能力,才能在未来可能的谈判中占据有利位置。
因此,尽管普京展示了新型导弹,泽连斯基仍然坚持要求获得更先进的武器系统。这种坚持背后的逻辑很清晰:在特朗普可能调整对乌政策的背景下,乌克兰必须在有限时间内最大化提升自身实力。如果说普京是在玩"以剑带棋"的游戏,那么泽连斯基则在下一盘"时间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