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当王一博戴了个口罩,粉丝就夸他“连呼吸都优雅”;当某科技品牌推出新款手机,哪怕续航差也有人抢着买;甚至同事穿了件大牌衬衫,大家就默认他“工作能力超强”?这种“一好百好”的错觉,正是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在作祟。
一、明星光环下的“认知陷阱”晕轮效应就像给人和事物套上一层美颜滤镜——某个突出的优点(比如颜值、名气、标签)会让人自动脑补其他优点。比如:
颜值即正义:心理学实验发现,人们会认为长得好看的人更聪明、更善良,哪怕对方只是照片里的陌生人;
名校崇拜症:看到“哈佛毕业”就脑补“年薪百万”,却忽略了对方可能沟通能力极差;
网红带货玄学:某主播因搞笑出圈,粉丝连他推荐的螺丝刀都觉得“肯定比五金店高级”。
最近热播的《哪吒2》也暗藏晕轮效应——观众因为前作口碑炸裂,即便新剧情有漏洞,依然疯狂打五星,这就是典型的“作品光环”。
二、小心!这些场景正在操控你1.职场“贴标签”同事PPT做得好,领导立刻觉得他“战略思维一流”,却忽视了他从不按时交报表;毕业生因“985学历”轻松拿下offer,实际入职后连基础Excel都用不顺。
2.社交“颜值税”研究发现,和颜值高的人聊天时,人们会不自觉地放低姿态,甚至容忍对方任性——就像粉丝对偶像的无条件包容。
3.品牌“智商税”某雪糕因“网红设计”定价40元,成本其实和3元老冰棍差不多;某车企靠“国潮营销”让消费者忽视其续航短板。
三、3招撕掉滤镜,看清真相1.反向提问法听说某人“年薪百万”,立刻追问:“他周末加班吗?健康体检报告敢晒吗?”——完美人设瞬间崩塌。
2.缺点放大镜追星时多看看“塌房合集”,买网红产品先搜差评,用真实缺陷平衡光环效应。
3.时间检验法别急着给新同事打标签,观察他三个月后的项目完成度;网红餐厅打卡后隔两周再去,看品质是否稳定
下次再遇到“光环轰炸”,不妨想想:月亮的背面全是坑,珍珠奶茶喝多了也会腻。破除晕轮效应,才能避免被“人造光环”收割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