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参观新罗西斯克的“库图佐夫”号巡洋舰吗?

胡侃杂史 2025-01-21 09:26:56

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号巡洋舰建于1951年。1996年国际教科文组织决定将该船列入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船舶博物馆。在1999年在黑海的诺沃罗斯克港停驻并开设博物馆。

新罗西斯克地图上清晰可见倒转的Y形轮廓:工业区和郊区沿着窄窄的茨姆斯河谷铁路形成的尾巴,以及两岸延展到约15公里宽的茨姆斯湾。

虽然这片海湾不像分支众多的塞瓦斯托波尔港那样适合作为军港,但绝对是黑海地区最适合建贸易港的地方。

西岸(或称“这一边”) 是市中心所在的区域,半岛上延续了阿布劳-迪尔索(Abrau-Dyurso)或阿纳帕的特征。东岸(或称“那一边”) 则靠近高加索海岸,其工业区位于马克霍特岭下,岭高不超过717米,但非常陡峭。

而将这两部分连接成整体的,是一艘形如凶猛战舰的铁灰色轮廓。这艘舰艇已在新罗西斯克市中心停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正对着中央广场。绕过舰艏,能直接看到新罗西斯克共和国大街的林荫大道延伸至船身。

周边的景象同样引人注目。 紧邻战舰的是一个虽略逊于舰体规模但仍十分显眼的海运码头(建于1984年)。从设计来看,它仿佛是打算成为“海上谢列梅捷沃机场”。事实上,码头仍在运营——每年5月至9月,有快速双体船“狮鹫号”和水翼船“彗星号”从这里驶向索契,中途停靠盖连吉克(Gelendzhik)。

“狮鹫号”由圣彼得堡于2017-2018年根据定制设计建造,而“彗星号”虽然名字沿袭苏联时期的“彗星”,但实际上是2010年代由雷宾斯克制造的复刻版(其正式名称为“塞瓦斯托波尔号”)。

两艘船的航程约280公里, 连接了黑海沿岸的两大主要城市,耗时4.5小时。然而,优势之下也伴随着一些不便:船舱内窗户为略带色调的固定式,无法开启(出于安全考虑),航线距海岸较远,船上风景有限。此外,天气因素可能导致临时取消,而票价分别为盖连吉克800卢布、索契4500卢布。尽管如此,这些因素并未削弱游客的热情——运营商“海洋快递”的网站通常在两周内售罄所有票务。

抵达新罗西斯克的游客,首先看到的便是那巨大的巡洋舰“库图佐夫”号——自2010年以来,它一直由不远处的“海员妻子”雕像挥手致意:

从古代三列桨战船开始,船只也常被赋予人的属性。“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号正是一例,其作为巡洋舰度过了“出生(建于尼古拉耶夫)、服役(驻塞瓦斯托波尔)、退休(停泊新罗西斯克)”的完整旅程。

舰体极为修长(210米)、狭窄(23米),上层建筑和桅杆高达53米,超过了市区的大部分建筑,被划为“轻型巡洋舰”。但这个分类颇具讽刺:以排水量(1.86万吨)计,“库图佐夫”号几乎是“莫斯科”号的两倍,仅略低于现代最大非航母舰艇——核动力巡洋舰“彼得大帝”号。

这种差异源于“库图佐夫”号所处的时代背景。轻型巡洋舰的概念由英国人提出,受日俄战争启发而设计的第一代“阿雷休萨级”(1912-1915)以高速、机动和相对轻型火力为特点。它们的主要任务包括侦察、支援重型巡洋舰以及攻击商港。比如,1914年10月16日,德国轻型巡洋舰“布雷斯劳”就曾炮击新罗西斯克。

然而,到了“马格德堡”级巡洋舰时代,这些特性已经大不相同。经历了半个世纪与两次世界大战,轻型巡洋舰逐渐转型为多用途军舰,唯一的“轻型”标准便是其火炮口径——不超过155毫米。

1950年,黑海造船厂的船台上开始建造68-bis项目的一系列军舰,总数计划为21艘,旨在弥补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损失。 然而,最终只建造了14艘,这些是历史上最后一批纯火炮巡洋舰,没有导弹或甲板航空的配置。68-bis项目标志着大型装甲战舰时代的终结,那些在海浪中进行激烈对决的可怕钢铁巨兽从此告别了历史舞台。“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号正是其中之一,1952年下水:

它的整个服役生涯都在黑海舰队,驻扎于塞瓦斯托波尔。 当塞瓦斯托波尔回归俄罗斯后,有人开始呼吁将这艘巡洋舰送回。然而,“库图佐夫”号与新罗西斯克有一种奇特的、形而上的联系:服役仅半年,它就在第一次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百年纪念海军阅兵中,与“新罗西斯克”号战列舰并肩停泊。

“新罗西斯克”号前身是意大利海军旗舰“尤利乌斯·恺撒”号。1949年,苏联作为战后赔偿接收了这艘战舰,但苏联海军将领显然低估了意大利人的狡诈与野心。1949年10月29日深夜,“新罗西斯克”号战列舰发生爆炸,爆炸当量相当于1.5吨TNT。首艘赶赴救援的正是“库图佐夫”号。然而,在与火焰和海水的搏斗中,“库图佐夫”号也失去了27名船员——在那场至今未解的神秘灾难中,总计有617人遇难。

虽然在和平时期就经历了实战的“洗礼”,但“库图佐夫”号整个服役期间却从未真正开过一枪。 不过,它确实参与了1968年的“六日战争”和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作为埃及亚历山大港的海上指挥舰。在博物馆的信息展板上,它被称为“外交巡洋舰”和“演员巡洋舰”:68-bis项目的大型巡洋舰虽然外观宏伟,但技术上已显落后,因此成为友好访问和电影拍摄的理想选择。

因此,“库图佐夫”号迎接了不少重量级访客: 例如1957年的伊朗最后一任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和印度尼西亚首任总统苏加诺,1968年的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以及1961年电影《岸上假期》拍摄期间登舰的苏联艺术家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此外,甚至包括宇航员加加林在内的多名航天员也曾多次登舰参观。

然而,到了1970年代,这艘来自过去的战舰已不适合继续执行外交任务。1980年代,68-bis项目的巡洋舰相继退役并被拆解。“库图佐夫”号于1992年最后退役,但在1994年,一群老兵自发组织起来,开始将这艘巡洋舰改建为非正式的博物馆。

舰船作为博物馆、纪念碑的概念并不容易扎根。这些舰船不仅仅是历史的象征,更多的是技术的体现。在整个苏联(不包括那些悬挂在纪念碑上的小型船只)中,这样的船可以数得过来:列宁格勒的革命舰“奥罗拉”、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圣尼古拉”号、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先锋“红旗”号(位于海参崴)以及几艘停泊在岸边的潜艇,比如S-56、M-261(位于克拉斯诺达尔)或M-296(位于敖德萨)。

几乎就在苏联解体的岁月里,圣彼得堡增加了潜艇“人民战士”,伊尔库茨克则有了破冰船“昂加拉”。但更难以想象的是,传奇的“列宁”和“勇士”号舰,现今已成为摩尔曼斯克和加尔东的象征,直到后苏联时代才完成安置。尤其是潜艇和破冰船的博物馆化进程较为活跃,而水面战舰的博物馆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比如“机警号”在塞瓦斯托波尔,“不安号”在克朗斯塔特,航空母舰巡洋舰“基辅”号,虽然是博物馆可惜不在俄国。不过这里,作者忽略了“阿芙乐尔”号。其实这些博物馆级别的船只之所以保存下来的非常少,还是因为后期维护困难。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资金保证,才能让这些船栩栩如生的保存下来。

因此,“库图佐夫”号的价值更为突出。 2000年,这艘原本看似已废弃的舰船从塞瓦斯托波尔被拖到新罗西斯克,2002年正式对游客开放。它的炮塔至今高高矗立,威风凛凛:

更重要的是,这艘舰船仍然是黑海舰队的一部分, 一方面赋予它一种怀旧的气息,另一方面也让参观变得有些复杂:游客只能以团体形式登船,团体会在船梯旁集结。2009年,第一次来参观时,一位满脸皱纹的海员以“香烟基金”为由收取了100卢布,允许作者在甲板上随意走动;而2023年,带作者参观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的正式导游,他首先禁止拍摄任何船员,尤其是他本人。

整个参观过程大约一个小时, 作者首先通过舷梯来到后甲板,那里展示了1920年代的海洋水雷,以及1940年开始装备的152毫米塔式火炮B-38,这些火炮曾装备过多型舰船。在其中一座炮塔上挂着铃铛,参观结束时可以按铃许个愿。而在上层建筑狭窄的船舷上,还能看到斯莫尔科夫工厂制造的SM-5-1型炮,这正是68型巡洋舰的特色之一。

你可以深入参观:

甚至还能看到100毫米的炮弹:

双联防空炮V-11部分安装在类似的炮塔中:

另一部分则安置在上层建筑的小型炮塔中。重型火炮的炮塔位于铁质的前甲板,与后甲板上的炮塔对称排列:

“库图佐夫”号的走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空气沉闷、仿佛生锈,舱壁上有沉重的门:

参观的第一站是舰员餐厅,里面有米哈伊尔·伊利亚里奥诺维奇的半身雕像:

以及一些展览,其中包括了那个“库图佐夫”号自己未曾经历过的时代,但舰员中的大部分人却曾经历过的时代。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右下角的鱼雷发射和潜艇上挂着的鱼类军徽,这些潜艇曾击沉大量的敌舰:

海员的餐厅以固定的椅子为特点,参观组成员在这里听讲解,而墙上则挂着一幅简单的木制面板,板上写着“曾经的振奋人心的语言”,旁边则是领袖的肖像。

中尉的舱室里有几枚奖章:

而更为严肃的则是水兵的舱室——共有34个此类舱室,容量从19到70个床位不等。整个舰员人数为1200人:

由于船舱床铺的设计,舱室既用作卧铺,又作为食堂,值班人员会将餐食从厨房带来。有时,天气条件和地缘政治局势理想时,水兵们会在上甲板用餐:

医疗部有许多房间,其中开放的有接诊室:

以及手术室:

生活室里有镜子,可以用来刮胡子,旁边还安装了内部联系电话:

你还可以参观炮塔的炮垒结构,它们穿过多层甲板——作者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岸防炮塔上看到过这种设备:

此处画面中只看到的是装药机构和炮弹:

然而,参观结束得相当仓促——行程并未包括指挥舱,也没有参观机器舱。外观相当漂亮的图书馆和党支部办公室,仅以照片形式展示在昏暗的走廊里。与“列宁号”、“勇士号”、“基辅号”或至少是爱沙尼亚的“特里尔号”相比,这里显得过于简陋。相较而言,甚至“昂加拉”号的设施也更为简陋,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它已经在水中腐蚀了几十年,现如今只剩下粗糙的铁壳。

而“昂加拉”号至少可以自由参观,而这里则仅限于在匆忙的导览中参观。很多房间用细网隔开,适合使用手机拍摄,而不适合使用相机拍照。

我们通过照片也能体会到这艘舰艇的不同之处,它是经历过现代化改进的舰艇。很多火炮或是桅杆上都能见到雷达装置。以及现代化的火控系统与舰艇内部的电子设备,这个在同期苏系舰艇中并不多。之所以有这么多改进,不仅是它的吨位大,还是因为服役时间够久,服役也够晚。才会享受到这些早应该有的改进。而西方,好像同时期已经没有这类舰艇的建造计划。

于是,作者也准备离开:

从这个角度看,它的全景由两座高塔的“斯大林式建筑”(1954年)形成。在它们的脚下,拍下了几只天鹅,它们在黑海的海湾中过冬。

注:68改型巡洋舰(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68-бис,英语:Type 68-Bis cruiser,北约以本级舰首舰斯维尔德洛夫号称本级舰为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英语:Sverdlov-class cruiser,俄语бис代表再次,即改进型的意思)。

68改型舰上共配备有12门152毫米炮、12门100毫米炮和24门防空机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第一种巡洋舰,也是最后一种传统的火炮巡洋舰。但当时部分苏联海军将领仍然认为在全天候航母出现前,巡洋舰于恶劣天气下仍然有其存在价值。原计划建造30艘,后来被苏穗宗取消建造计划时,已完成14艘,2艘在船台上的船壳就地拆除,4艘下水仪装的船体在1959年解体。

1 阅读:112
胡侃杂史

胡侃杂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