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铭记历史,才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若尘评影剧综 2023-01-19 22:48:02

虽是茅盾先生的代表作,但《子夜》却和同时期的许多长篇小说风格完全不一样。

作为一部展现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商战风云的文学作品,小说在戏剧层面缺少激烈冲突,主线故事情节跨度不大,整体较为平缓。虽然运用大量笔墨对几个主要角色进行描述,但人物性格总体较平,除吴荪甫外,并不十分丰满,最重要的是,小说对人物的前后因果及结局交待的很不清楚,更像在浩瀚历史长河中只截取一小片段,很难让人一窥全豹。这使得小说“很不好看”,尤其对被当代“跌宕起伏”故事宠坏的人来说,《子夜》情节发展缓慢,味同嚼蜡。

然而,《子夜》自有它的迷人之处,它对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矛盾及问题的展现,特别是对未来的迷惘和彷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透过文字,让九十年后的我们依旧可以清晰感受到其中人物的压抑和挣扎。同时,小说用鲜明的时代特征,提醒后来者,如果没有强大祖国支撑,个人的奋斗是多么力不从心。

小说重点塑造主角吴荪甫,一个留学归来的精英人士。一方面,面对日益衰弱的祖国,他一心想振兴民族工业,实业救国,可另一方面,自傲的精英作派,让他天然和底层人员划清界限,面对工人,不惜盘苛,甚至联合当局镇压。他有着一腔热血,想做些事情去改变这个社会,却又找不到病症所在,于是,只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的打压下,落得个众叛亲离,工厂倒闭破产的境地。

这是他一个人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值得注意的是,和后期喜欢将主角拔高的小说比较,《子夜》尽可能还资本家和工人一个真实面貌。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明显的好坏,只是在各自的位置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工人阶层已经开始觉醒,但还是胆小怕事,且组织并不严密,当时社会一些主流的看法,也和如今我们的宣传大相径庭,这得益于茅盾先生在进行创作时,把所有的阶层和人物都放到一个非常准确的位置,并且以当时的观点去平实记录,这份真实,历久弥新,让人肃然起敬。

0 阅读:0
若尘评影剧综

若尘评影剧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