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1]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2]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2.[3] 中国医学科学院肾脏病研究所. 《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4]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慢性肾脏病管理共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5] 《中国流行病学杂志》. 《坚果摄入与慢性肾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 2021, 42(3): 325-333.[6] 《中华肾脏病杂志》. 《高草酸食物对肾脏健康的影响》. 2022, 38(5): 412-419.[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食品中重金属污染及其健康影响》. 2021.
——
坚果一直被认为是健康食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和维生素,适量食用对心血管系统有益。然而,部分坚果中含有某些成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给肾脏带来隐患。

在日常饮食中,不少人忽视了坚果可能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对肾功能本就不佳的个体而言,某些种类的坚果更需谨慎食用。
部分坚果含有较高的草酸,草酸摄入过多可能增加肾结石的风险。研究表明,草酸在体内会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结晶,这些结晶如果在肾脏积聚,可能导致肾结石的形成。常见的高草酸坚果包括腰果、杏仁和榛子。

对于有尿路结石病史或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而言,高草酸坚果应尽量减少摄入。长期高草酸饮食还可能影响钙的吸收,导致骨质流失,进一步增加泌尿系统负担。
此外,部分坚果的钾含量较高,可能对肾功能受损者产生不利影响。肾脏是调节体内钾水平的重要器官,健康个体能够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钾,但对于慢性肾病患者而言,肾功能下降导致的排钾能力减弱,可能造成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高钾坚果包括核桃、开心果和松子,慢性肾病患者在食用这类坚果时需特别注意控制摄入量。

有些坚果可能含有较高的重金属,如镉和铅。长期摄入被重金属污染的食物可能对肾脏造成慢性损伤。
研究发现,镉在体内的半衰期较长,主要通过肾脏排泄,长期低剂量镉暴露可能导致肾小管功能异常,表现为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某些产地的葵花籽和南瓜子可能含有较高的镉,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增加肾脏负担。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某些坚果的盐分含量。市场上许多坚果经过加工后添加了大量食盐,长期食用高盐坚果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加重肾脏负担。
高钠饮食与慢性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过量的钠摄入会增加肾脏对水分的保留,导致血容量增加,使肾小球压力升高,进而加速肾功能恶化。对于有高血压或肾病史的人群,选择未添加盐分的坚果更为安全。
丙烯酰胺是一种在高温烘烤或油炸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化学物质,部分坚果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形成较高含量的丙烯酰胺。

研究表明,长期摄入高剂量的丙烯酰胺可能对肾脏产生损害,影响肾小管功能,并可能增加慢性肾病的风险。特别是经过深度烘焙的杏仁和花生,如果长期大量食用,可能无形中增加肾脏的代谢负担。
坚果中还可能含有一定量的真菌毒素,例如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长期低剂量摄入不仅可能损害肝脏,还可能影响肾脏健康。受潮的花生和核桃容易滋生黄曲霉,储存不当的坚果可能成为真菌毒素的来源。

从代谢角度来看,坚果的脂肪含量较高,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肥胖,而肥胖是慢性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可能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而这些因素均与肾功能下降相关。对于体重超标或已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坚果的摄入应适量控制。
尽管坚果富含营养,但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大量食用。对于普通健康人群而言,适量摄入坚果有益无害,但对于患有慢性肾病、高血压、高钾血症、肾结石或对重金属敏感的人群,某些坚果可能带来潜在风险。科学合理地选择坚果种类,并控制摄入量,才是维护肾脏健康的关键。

医学研究不断揭示饮食对健康的深远影响,任何食物都有其利弊,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坚果虽好,但并非多多益善,特别是在肾脏健康受损的情况下,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草酸、高钾、高盐和可能含有污染物的坚果摄入,才能真正做到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