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窝”是钓鱼中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做窝做得好,钓鱼就能够更加事半功倍,尤其是在淡水野钓的时候,做好窝,钓获就是更简单事情了。
而在冬季,野外气温较低,这就比较麻烦了,此时鱼会休眠,不容易被吸引,这就是关键所在,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冬天野钓做窝有什么技巧?
窝料的选择。窝料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三个因素,首先就是天气变化对窝料的影响,天气一旦发生变化,一般会影响鱼的活动频率,从而影响鱼对于窝料的吸引程度。
其次就是季节变化对窝料的影响,这是非常明显的,春季的鱼觅食热情高昂,夏秋时节对于窝料没有特殊要求,冬季的鱼碰到窝料直接就绕开了。
最后一点就是钓位的重要性,由于不同水域环境,以及生活的鱼数量不同,所以对于窝料的需求和吸引程度都是不一样的。
选择合适的钓位之后,再根据天气、季节、以及钓位来选择合适的窝料,吸引更多鱼儿到此处聚集。
最常见并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隔夜窝。
隔夜窝的使用要保证在打窝之前尽量选择在周日下午六点左右打窝,这样能够确保第二天鱼儿到达窝中时已经吸饱了肚子,这样能够保证不会在第一时间就空肚子跑掉。
这样只需要等不到两个小时,鱼儿们就会开始变得越来越活跃起来,就算鱼儿们有些小警觉,也会在第二次过来时再次被吸引过去。
隔夜窝为何能够有这样的效果呢?
主要还是因为鲢鳙饵料和酒米,鲢鳙饵料属于价格较贵的饵料,通常是一包主要用于比赛,但同样,它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鱼类觅食的时候,它们会优先吸引味道好、鲜香浓郁的食物进食,因此鲢鳙饵料也是它们重点选择进食的对象。
当鲢鳙饵料和酒米混合在一起后,会快速释放出浓烈的香味,从而吸引其他鱼儿前来进食,在它们来之前,鲢鳙饵料已经提前吸引其它鱼儿进入,并储存一定量在窝中,如此往复,就算鱼儿再警惕,都会被其吸引。
那么在冬季打窝又有什么好办法呢?
用蚯蚓做窝,这是最佳选择。
冬天打窝。蚯蚓在冬季使用作为窝料,吸引力是最强劲的,其实鱼是会休眠,但是它们依然是会游动,如果遇到其他动物,可能会成为别人的午餐。
这时,它们就会开始寻找食物,偶尔发现一些虫子,就会直接被吸引过去吃掉,这其中就包含了蚯蚓。
那么为何蚯蚓在温度较高的时候不适用作为窝料呢?
因为温度较高的时候,并不是蚯蚓最活跃的时候,相反,它们比较懒,在土壤中待着,不会成群出没。
但在寒冷的冬天,它们却会成群成簇地从土壤中爬出来,只要是适合其钻入地下的大、中、小草堆、腐木都能够找到它们。
这也印证了我国古人“冬虫夏草”的说法,也足以见得它们的生长繁殖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温度过高时,它们看似清醒,但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睡觉的。
有个经验丰富的小兄弟曾告诉我一个妙招:“冬天鱼懒得动,你可以定期补点窝,让他们更懒得动。”
其实这肯定是很有道理的,这种周期性的补窝能够保持鱼在窝中的停留。
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将出来的蚯蚓放置在阴凉通风处或者冰箱中保存,在这样情况下,可以保存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会很快死去,这样我们可以多准备一些,然后去找合适位置打窝。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做成这样一个计划:第一天打好窝位,第二天不去打窝,却到别的地方钓鱼第三天再打窝,这样鱼就会被诱导到我们的钓点上。
留窝及其他。留窝时间自然是越长越好,但我们也不能作为后缀,因为有些地方没有条件让我们长时间不离开,所以我们一般都会做到五分钟左右离开的,这样不会影响其他人施钓,也会造成足够长的留存时间。
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甚至可以将窝点改造成永久性的,将螺蛳壳等放进去放置,可以吸引更多鱼儿聚集。
当然,这种方法有一点缺点,即螺蛳壳过多容易产生臭味,所以这种方法一般大家都不会采用。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我们选择在深冬水面结冰之前先打窝,然后在水面结冰之后不补窝,这样能够让它们滋生更多细菌,从而增加诱惑力,在冰面融化时就会发现大量鱼儿存在于此。
这种方法也可以尝试,只是要针对性选择洞,在大型鱼洞附近可能没用,但有没有大型塑料袋和破布贴住的话有效果,但我并未如此尝试过,不知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