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已经74岁的朱德终于得以带着妻子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家乡。
看着熟悉的风景,朱德心中一阵感慨,征战几十年,这里还是一点没变。
可走到一所幼儿园门口的时候,朱德忽然眉头一皱,紧紧盯着校门口的那块标牌,沉声问道:“这名字谁起的?”
工作人员急忙解释:“这名字很早就在了,后来就一直没动过。”
“改了,立刻改了,成何体统?”朱德忽然的怒火让所有人都一头雾水,这名字到底怎么了?
毅然参军的朱德说到朱德,不少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总司令、副主席,这些光芒却掩藏了他一心为民的追求。
“国将不国,为何当权者仍旧无所作为?”上学之后,朱德心中曾无数次冒出这样的疑问。
他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只是地主家的佃农,收成不好的时候,他们一家连饭都吃不饱,而地主家却盆满钵满,余粮越来越多。
怀揣着济世救国的理想,朱德选择了从军的道路,考上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走上了从军的道路。
出色的才能让他在军中得到了不少人的赞赏,就连一些国民党军官对他也青睐有加。
可国民党的思想,真的能救国吗?朱德心中始终秉承怀疑。
直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如同碰到一盏明灯,茅塞顿开,于是他放弃警察厅长的身份,毫不犹豫加入了共产党。
一路的摸爬滚打,走上井冈山,行过长征两万五千里、打过抗战和解放战争,朱德追随毛主席的脚步,终于带领红军走向了新中国。
唯一一次回乡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一直没有回过故土,一来是因为事务繁忙,二来如今的身份回去,恐怕会给县里添麻烦。
考虑到这两点,朱德只好将魂牵梦萦的故乡,深深埋藏在心底。
其实当时除了朱德之外,每一位国家领导人都是这么想的,周总理更是一辈子都没有回过故乡。
1960年,为了视察各地的发展情况,朱德轻车简从,从北京出发,踏上了巡视的道路。
他们一路走过上海、广东、湖北等地方,临近四川的时候,康克清说道:“快要到家了。”
朱德微微怔住,从走上革命的道路开始,他已经几十年没有回过家了。
再三思索之后,朱德决定顺路回家看看,顺便视察一下家乡的发展。
汽车缓缓向前,眼前的风景也越来越熟悉,没多久,朱德就看到了故乡仪陇的影子。
“停下来吧,我们走过去。”为了防止引起轰动,朱德选择徒步走进村里,康克清和工作人员点点头,一同走下了车。
街上的景色还是非常熟悉的,只是道路两边的树木长得更加高大了,道路也变得更加平坦。
走到村口,朱德看到了一位老人,只是阔别数十年,他一时间没认出来这位老者。
倒是老者现任除了朱德,急忙走上来打招呼:“大哥,你回来了?”
尽管目光浑浊,可是仍旧可以看出老人眼中的热切。
朱德这才想起来,这不就是自己的一位表弟吗?他急忙拉着老人的手,询问了他这些年的生活情况。
两人热情的聊天,也让不少人泪目不已。
不多时,朱德回乡的消息就传开了,不少邻居、亲戚纷纷赶过来,就为了看他一眼。
再次见到这些亲朋好友,朱德不由得一阵感慨,当真应了那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除了走亲访友,朱德还视察了当地的工作。
工业建设、经济发展,粮食收成他都有去认真关注,得知乡亲们都已经能够吃饱饭,朱德这才放下了心。
他在仪陇待了三天时间,在附近巡视了一圈。
然而走到一个幼儿园门口的时候,上面的字却让他愣住了,他语气严肃地问道:“这名字是谁起的?”
众人大眼瞪小眼,不明白这名字有什么问题。
“首长,这幼儿园已经在这里很久了,名字也很久就有了。”
“机关托儿所,怎么能只让领导干部的孩子来上学?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怎么能搞特殊?”朱德厉声说道。
后来在朱德的建议下,幼儿园的名字改成了“仪陇县城关幼儿园”,走之前他还不放心的叮嘱道:“以后不管是谁家的孩子,都要能上学。”
工作人员点头如啄米,朱德才放心地离开了。
当天晚上,招待朱德的饭菜中有一盘精心烧制的肉,原来乡亲们担心招待不周,导致朱德的身体出现什么问题,这才给他单独做了一份肉。
可朱德一想到白天学生们吃的窝头,心中顿时难过万分,他当即批评了这股歪风邪气,强调了共产党应当勤俭节约的原则。
一直到最后,朱德都没有碰这份肉。
视察完当地的工作后,朱德和亲人们一一告别,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未能再返乡的余生朱德没想到的是,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乡,也是最后一次。
离开之后,朱德又先后走过各省,随后才回到北京。
当时朱德已经74岁,身体本来就已经大不如前,除了处理平时的工作,出席各种会议之外,他就鲜少出门了
大多数时间,朱德都在家中研究军事,练习书法,或者适合老友们聊聊天。
1976年,朱德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