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中西部高校的一面旗帜!

有何高教 2019-06-05 17:31:38

城市,构筑起现代文明的骨骼;那么,什么激发着城市文化的脉动?

记载变迁史的老档案馆?盛行“打卡”秀的网红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前者就像一袭被岁月侵蚀的旧锦袍,后者则是其上掩盖斑驳洞口、贩卖大众情怀的织绣。那个兢兢业业落下细密针脚,锦缎华丽光彩的再造者,是巍巍学府。

对古老的西安城来说,能够认领“文化名片”头衔的,应当且唯有西安交通大学了。那么,假如古城没有西安交通大学,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精神天际消失

西安缺文化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这个“遍地史料”的古城来说,缺啥都不会缺文化。那么,若说西安没有交大,仍然可以靠着承袭自周秦汉唐辉煌的文化典藏屹立于城市之林,却绝不如现在这般厚重、独特。

时值封建末世,列强环伺,危难重重,古老的华夏文明即将滑落四分五裂的深渊。然而“醒狮起,搏大地”,1896年,高呼着“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近代史上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南洋公学凌空出世,与同时期的北洋并称双子星。

面对羸弱国力,这所大学不仅在四书五经的土壤上首创了近代化新学教育体系,还在19世纪初转型成长为我国独一无二的理、工、管大学,创建铁路土木科、电机科、机械工程科、航海科、铁路管理科等,为将“实业救国”四个字从虚空口号落成真实拳头作出了巨大贡献。1912年,即将就任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莅临演讲,鼓舞学子立工业强国之志。几年之后,交大成享誉世界的“东方MIT”。“五四”及五卅运动中,学生声援游行,以血明志,交大被誉为“民主堡垒”。

中西部旗帜低垂

再到抗战时期,烽火狼烟,交大一路辗转湖南、贵州、重庆,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办学。建国之后,响应祖国号召,交大再次踏上向西的列车。这次西迁和战争中的“保存火种”不同,这是在和平年代下为支援西部建设而做出的探索与牺牲。1955年至1958年,交大携三分之二以上的师资和全部图书档案、科研设备离开十里洋场,开始了在西安的艰苦创业。

经历20世纪50年代交大西迁的部分师生行走在西安交大校园内(2015年11月19日摄)

1959年3月,国务院确定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大作为中西部唯一一所高校入选,此后便再未落下过重点大学的名单,包括“七五”“八五”时期重点支持建设的15所高校、首批211高校、9所首批985高校(C9中同样是中西部唯一一所高校)、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

中西部的这面高等教育旗帜,始终高扬,从未撼动。我国高校众多,光荣历史各异,而如西安交大这样将国运兴衰深深印刻进校史变革中的,屈指可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西安交大肩负着特殊且重要的使命。大学勾勒了城市的精神天际,家国情怀、大树西迁都是交大的精神,却为西安,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兴庆宫一角

兴庆遗韵沉睡

兴庆宫公园,坐落在唐长安城兴庆宫遗址之上,是许多老西安的青春回忆。而六十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狼啸四野的麦田。

1955年春末,交大西迁的决议通过;初夏,交大当时的彭康校长率领几位教授考察新校址,在这片千年之前的帝国宫殿划定1200亩,用以建设教室和校舍;9月举办开学典礼;仅仅才到年底,继承了盛唐遗韵的交大新楼宇群便拔地而起,俯瞰校园,红瓦连绵。上千名职员、师生西迁,却没有因此耽误一天课程,交大书写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划时代的一页。

1957年,毗邻交大的兴庆宫公园破土动工,此后作为西安著名的地标之一与交大之名再未剥离。时光流转数十载,公园的水土也因为后者多了一层润泽育生之能。每年春天,百花盛放,这里成为吸引万人驻足的游乐圣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止兴庆百物,西安交大校园里的法桐、樱树也茁壮成长。春日粉樱烂漫,金秋落叶缤纷,西安交大流传在外的,多的是“仙交大”的美名。2014年,学校主楼群入选“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凝聚着大学的气质与魅力,在旧长安东郊的这块土地上,草木砖瓦,无处不透露着四时之美、岁月之痕。

西安交大校园四时美景

西安交大校园四时美景

西安交大校园四时美景

西安交大校园四时美景

文化殿堂倾覆

“交通”来自《易经》“天地交而万物通”一语,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万物大“通”之时。今天的西安交大与上海交大同出一源,承自南洋之风骨,若说二者“交通”寓意,西安交大则在上海交大的基础上更深一层。于危难之际诞生,开近代教育先河;于和平之时西迁,传汉唐盛世神韵;东西相交,古今相通,再次印证交大“有容乃大”之胸怀与理念。

对“交通”一词,西安交大王树国校长曾经这样解释——“育人、通天、立地”,一个包含万物的综合性概念。识有界而知无界,今天的西安交大,就是一座文化殿堂,是大师和学生交流沟通并源源不断产生新学问的地方。42位两院院士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近千名。

院士、中生代的著名科学家、大教授们为本科生杏坛执鞭屡见不鲜。师生之间没有角色鸿沟,沟通无忌。

近年更有千余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等国际学术大咖访校讲学,思想碰撞,文化荟萃不分国界。

在校园中轴线上,钱学森图书馆巍峨矗立。这座南洋公学藏书楼的嫡系继承者,以交大历史上最为知名的一位校友命名,启示着莘莘后辈朝圣敬学。24小时不打烊,是西安为数不多可以夜读的地方。

浓郁的文化氛围里,交大学子表现格外突出,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230个文化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无止桥社团为贫困地区上学路不通的儿童架桥,得到联合国嘉奖;多次征战全国的思辩学社,涌现出路一鸣、樊登等知名辩手、主持人……参加各类学科科技竞赛并屡获大奖,如,2015年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斩获欧拉奖,机器人队蝉联全球VEX机器人大赛的三届冠军,航模队蝉联两届国际赛事世界总冠军……在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西安交大名列全国第二。

科研高地难筑

电机工管,积淀最深厚的几大优势学科,也是觉醒于“工业救国”之声的最早探索。上世纪初,这所学校就贯彻了学术科研并重,于1926年成立交通大学工业研究所,这是我国最早的大学科学研究机构。后来在几代学者巨擘的传承开拓中,结出累累硕果。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教授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教授,指导并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中国汽车之父”支秉渊先生,研制成功出我国第一部汽车;迁校后,电器教研室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真空灭弧室试样和我国第一台三相高压真空开关;唐照千教授主持研制国内第一台频谱分析仪和涡流式测振仪;郑守淇教授等参与设计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国内第一个光笔图形显示器;周惠久院士研发的“低碳马氏体的应用基础及开发技术”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郑南宁院士研制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扫描制式转换及视频处理芯片;俞茂宏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

1964电器实验室科研用(1)型真容开关代替大型开关

1965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相高压真空开关

在1987年对国内52所工科重点大学的排名中,西安交大仅次于清华位居第二,更是中西部地区的领头羊。同一时期,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工程均入选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1987年国内52所工科重点大学排名

2000年与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并之后,西安交大发展成一所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现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七、中西部第一。8个学科入选了世界“一流学科”。

41个学科上榜第四轮学科评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2个学科获评A+,与清华并列全国第一;数学、力学、机械工程、工商管理、核科学与技术5个学科居全国前五;1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十之列。

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进入前1‰,工程学进入前 1‱。西安交大成为全国7所具有前1‱学科的高校之一,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一所。

青年时期的陈学俊院士

回溯时光,最年轻的西迁教授陈学俊院士,组建起我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黑白影像中,众多科研平台似高屋建瓴,接连筑起。如今,西安交大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最新评估结果3个优秀,2个良好,优秀类数量与浙大并列全国第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3个优秀,4个良好,优秀类数量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

在一系列新的科研实力榜单中,西安交大始终位居前列:

· 2016-2019年四年共计43人进入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排名全国第六;

· 获批26项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位列C9高校第一;

· 获批41项2018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位列C9高校第二;

· 获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512项,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八;立项金额合计5.0134亿元,位居全国高校第七;

· 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并列全国高校第五、西部第一;

· 2016-2018年度获国家科技奖通用项目(第一完成单位)16项,位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

人工智能是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科技前沿,我国曾在2017年宣布一项新的人工智能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在这一关键技术上能向美国发起挑战。而近期,美国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了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人工智能研究在质上开始有了赶超美国的趋势。

报告显示,2020 年中国在“引用次数前 10%的人工智能研究论文”超过美国,2025年中国将在“引用次数前 1%最受关注的人工智能研究论文”超过美国。如果继续沿着目前的趋势走下去,到 2020 年,两国将在顶尖人工智能出版物中将占据同等份额。

在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高校排名中,西安交大位居内陆第三、中西部第一。

郑南宁院士

这个结果并不意外。面对人工智能浪潮,这所学校超前布局,2018年就开设了以郑南宁院士为首席教授的“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获批人工智能专业;2019年1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聘任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校友为首任院长,7月将以人工智能专业的名称直接面向高考招生。

曾经的西部,是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短板,是新科技、新工业发展的“贫困户”;如今再提西安,国家的第九个中心城市,国家新兴“黑科技”之都……变化背后,西安交大的贡献恐怕不能只用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应所估量。

教育圣地不复

交大,在高校界是一个显赫的存在;而交大校友群,是最庞大、最给力的校友群之一。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自不必提,西迁之后,这里走出了姚穆、陈国良、雷清泉等39位两院院士,高华健、锁志刚等大批海外院士,蒲忠杰、周鸿祎等商界精英,景海鹏、陈冬等航天英雄……前不久,高华健还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集“五院院士”于一身!

筑起教育圣地的一砖一瓦,来自前辈先师的严谨治学、俯身躬行。西迁之路颠沛,这所学校都没有损失一天、一课,据说,当时的副校长张鸿亲自上阵,主讲高数;校长彭康常到教室检查听课。优良风气从上至下,从古续今。

校长彭康与几位教授考察西安新校址

如今,西安交大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8项,仅2018年就获11项,总数与浙大并列全国第一。被誉为国家级“金课”的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西安交大2018年度获批5项,又是一个全国第一。

2004年在全国率先提出“2+4+X”三段式人才培养新模式;08年起在国内第一个全面实行书院制;再加上建立创新实践平台“工程坊”,倡导“体育精神”,大类招生与培养,西安交大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五步曲”。

创新港全貌

创新港一角(图片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官微)

创新港一角(图片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官微)

2014年,这所百廿名校开启第二次西迁——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历经5年,创新港已经落成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占地5000亩+,俯瞰如展翅大鹏。这个集校区、园区、社区于一身的智慧学镇,将成为陕西省新地标。

创新港一角(图片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官微)

创新港校舍内景(图片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官微)

今年9月,这里将迎来第一届交大研究生入住,共享客厅、单人单间,“河滩上踢足球、湿地里喝咖啡、森林里做研究”的场景将在中国的大学校园上演。

丝绸之路失彩

西安,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今“一带一路”的起点。交大,近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所国际化学校。独一的城市与这所无二的高校互相成就,互相赋予新挑战。2014年,西安交大发起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学联盟”,成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加盟。

2018年,来自136个国家的2800余名外国学生,因为留学交大而结识古都,热爱中国。

当年年初,西安交大申请的“陕西省丝绸之路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挂牌成立,这是全国唯一设立在高校的博士后国家级中心,再加上古都魅力,西安势必成为国际高端人才的强力磁极。

校友蒲忠杰、张月娥伉俪捐资一亿元创办“越杰计划”

而今,中国逐渐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央。与国同心,西安交大和42个国家地区的165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3+2、2+2等交换项目,可以让学生拿到两校学位。2018届就有4位交大学子去了麻省理工、1位斯坦福、2位哈佛。奖助方面,这所学校和校友也非常慷慨,如“越杰计划”,学生可以最多拿到42万元的国际留学奖学金资助,就是校友蒲忠杰、张月娥伉俪捐资创办的。

假如命题存在的意义,本质上是为了论证事物之间存在着亲厚关系,不然怎么从未听说过“如果西安缺了某某网红书店”的句式。其实细数西安交大变迁焕新的每一阶段,对国家进步、对中西部崛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何况一座城市!

关注“高校与科研”,获取更对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

0 阅读:15
有何高教

有何高教

专注高校和科研领域,服务于考生、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