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苏绣作品,售价高达十万元,却没人愿意学?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刺绣是“老奶奶”的手艺是深宅大院中女子用来打发时光的“女红”。但你也许想不到:这门千年的技艺,如今正面临传承困境,甚至被列入濒危非遗名录。
为什么一门如此精美绝伦的技艺,会在今天走到被人遗忘的边缘?难道我们真的无法留住这份“针尖上的中华文化”了吗?
一、绣出千年文化的光芒
中国刺绣,有着久远的历史,且流派丰富多样。苏绣那般精致,极为柔美;湘绣这般浓烈,格外奔放;粤绣如此华丽,特别炫目;蜀绣这般厚重,很是古雅,它们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乃是中华文化里不可缺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巧笑那模样多动人,”“美目流转间含情,”以及“素以为那色彩绚烂”的描述。这些文字生动地勾勒出古代女子以素绢为基,凭借丝线绣制出华丽画卷的场景。刺绣不仅是一种对生活用品加以点缀的工艺手法,更是一种蕴含情感、彰显身份、关联礼仪、体现审美的文化象征。
不过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以及快节奏生活的到来,传统刺绣逐渐被机器工艺所取代。那历经千年传承的手工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居然好像变得“没有价值”了。
二、一位“90后”绣娘的坚守
“别人出国留学、进大厂,我却回到乡下,每天对着一块丝绸、一根针、一束线
这是90后湘绣传承人刘小雨的真实写照,她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便接触并熟悉刺绣技艺,不过在大学期间,她却选择了市场营销专业,本来是能够走上一条“标准白领”之路的。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如果不回来学,外婆这门手艺就要断在她手里了
她毅然地,决定辞职回乡,拜外婆为师,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每天练习,十几个小时,一坐下来,就是一整天。指尖磨出了血泡,眼睛由于长时间盯着针而变得发红。她说:“最难的并非是技巧,而是那无尽的寂寞。”
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
刘小雨并不是个例。在苏州、成都、广州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非遗”价值。
传统刺绣正在悄然“变年轻”在抖音、B站上刺绣教学视频播放量动辄百万;
文创品牌,将刺绣元素融入手袋,首饰服装之中,受到了“国潮”爱好者的追捧;
汉服和新中式服装,逐渐开始流行了,给刺绣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个趋势里,刺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靠着娴熟的技艺,把独特的韵味,融入到衣服当中,让人们对它感到惊叹。
甚至有高校开设了“非遗传承”这门课程,能够吸引大学生去动手进行体验;而且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们能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他们会发现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个时候,政策层面也在发力。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这一举措,而且各地纷纷建立起“非遗工坊”以及“绣娘基地”,这样的话,让手艺人拥有了崭新的舞台。
更重要的是,年轻的匠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守艺”;而是尝试通过时尚、科技以及跨界合作等方式,让刺绣“活”起来。他们轻松地,且愉快地探索着新的路径,以简洁的,且明快的风格,把古老的刺绣技艺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竟然创造出了全新的艺术形式。
四、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承者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单是技艺能够持续下去,而且更是对文化身份的一种认可。它肩负着民族的记忆以及精神,是我们不可小看的珍贵财富。这种认可,就好像血脉一样紧密地相连着,深深地植入到我们内心的角落之中;其实呢它就如同那传承了千年的火种一样,始终在我们的心间持续燃烧着,不曾熄灭。
有人说刺绣只是手工艺,现代社会不需要了。但我们要问:如果连一针一线都无法保留,我们又如何保住文化的根?
幸好还有像刘小雨一样的年轻人,用青春续写千年技艺;还有越来越多普通人,愿意了解、欣赏、购买、学习这门古老的艺术。
传承不只是匠人的责任。每一个点赞、每一次分享、每一次购买,都是文化延续的力量。
一根针、一束线可以穿越千年风尘;一双手、一颗心可以守护民族灵魂。
让我们一起,把这门古老的艺术,绣进新时代的生活中。
愿千针万线,不只绣出美丽的图案,更绣出我们共同的文化自信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