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国空军曾经有过一次史无前例的行动——远征日本本土,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轰炸”。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上海、南京、徐州等大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武汉也成为了日机轰炸的首要目标。
日机每天对武汉市区进行多轮轰炸,致使军民死伤无数,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面对日军的嚣张气焰,中国空军决定采取行动,以警告日本当局并鼓舞军民抗战士气。
然而,当时的中国空军实力与日本相比悬殊极大,能够执行远程轰炸任务的飞机寥寥无几,且飞行员的技术和经验也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空军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轰炸”方式——投下宣传单。
1938年初,中国空军开始秘密策划这次行动。
他们选择了性能相对较好的美国制造的马丁B-10型轰炸机作为执行任务的主力机型。
在策划过程中,中国空军遇到了不少困难。
他们需要从外籍飞行员手中接管轰炸机,因为这些飞机原本是由外籍飞行员驾驶的。
然而,当蒋介石找到外籍飞行员时,他们却以行动太危险为由,要求巨额酬劳。
蒋介石无法接受这一要求,于是决定由中国飞行员来执行这项任务。
最终,中国空军选拔了以徐焕升为首的8名飞行员来执行这项任务。
徐焕升是蒋介石的专机驾驶员,具有丰富的飞行经验和出色的技术。
为了完成任务,他与其他飞行员一起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并对轰炸机进行了改装,以增大航程和提高飞行稳定性。
此次出征,飞行员们视死如归。飞行员吴积冲给妻子写下了一封遗书,其中写道:
“您也许要怪我太鲁莽,我对我自己的死——必将临到我头上的死,已找到安慰。我既因此而得到安慰,我希望您也因此而减少些苦痛,请您不要过度的悲哀!”
1938年5月19日,中国空军的两架马丁B-10型轰炸机从武汉起飞,踏上了远征日本的征程。
为了保密和避免被日军发现,他们选择在夜间飞行,并沿着预定的航线向日本九州岛进发。
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们遇到了不少困难。
由于当时中国的无线电导航技术还不完善,他们只能依靠目视飞行和地面电台的指引来确定航向。
此外,由于航程较长,他们还需要在途中加油和休息。
当两架轰炸机接近日本九州岛时,他们遇到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日本本土的防空戒备森严,部署了大量战斗机和地面防空部队。
在当时,中国空军没有合适的战斗机为轰炸机进行护航,飞行员们只能依靠自己的技术和勇气来应对可能的危险。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空军的轰炸机竟然没有遇到日军的任何拦截。
他们顺利地飞抵九州岛的长崎、福冈等城市上空,将数百万份传单投下。
传单上印有“尔国侵略中国,罪恶深重。尔再不逊,则百万传单将变为千吨炸弹,尔再戒之”等字样,旨在唤醒日本民众的反战情绪。
第二天清晨,日本民众在睡梦中醒来,发现街道上、屋顶上到处都是白色的纸片,上面写着他们从未见过的文字和信息。
这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两架轰炸机在返航途中,遭遇了日军的拦截。面对敌机的追击和高炮的射击,飞行员们毫不畏惧,勇敢地进行了反击。
他们利用云层作掩护,灵活地调整飞行姿态和高度,成功地摆脱了敌机的追击。
同时,他们还利用机载武器对日军舰艇和地面防空部队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当两架轰炸机顺利返回武汉机场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国民政府的高层官员和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祝贺他们的凯旋归来。
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执行此次任务的中国空军献上了锦旗和慰问品。
周恩来在献旗仪式上发表了讲话,他说:“中国空军这次远征日本,不仅打破了日本所谓‘领空不可侵犯’的神话,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全民族的骄傲!”
这次“纸片轰炸”行动是中国空军的飞机历史上唯一一次到达日本上空, 虽然没有造成实际伤害,但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它彻底打破了“大日本神圣领空不可入袭”的妄言,向日本当局展示了中国空军的实力和勇气。
它也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它还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抗击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为中国争取了一定的国际同情和支持。
此外,这次行动还促使中国空军更加重视远程轰炸和战略打击能力的建设,为后来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纪念这次行动,中国空军还将执行此次任务的轰炸机命名为“人道远征号”,并将其作为历史文物保存下来。(说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