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庄严神圣的天安门广场响起一道震耳发聩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倏尔人民群众高声应和,庆幸中国没有在炮火中湮灭,反倒涅槃重生了,从此国家和人民都站起来了。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人们在国家命名上起了很大争执,大家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商量了很多天都没有结果。
可是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扭转了这样的局面,他提议国名中删掉两个字,不久便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许,这个人就是张治中。
张治中
张治中究竟是何许人物?当年提议减掉哪两个字,为何毛泽东没有思索太久,便欣然同意了他的想法?
光绪16年,张治中降临在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父辈都是勤劳朴实的基层劳动者。
不过由于张家父母很重视教学,张治中六岁入学,父母尽力用自己的双手托举起他的明天。
然而因为家境太过贫寒,张治中读书十载便去到了安徽流浪,后来在安庆巡警局当预备警察,聪慧的他三个月后顺利毕业,成为一名正式的警察,这是他军人生涯的开端。
1911年,张治中于扬州反清,响应辛亥革命,从这便能看出他的革命情怀很浓烈。
孙中山
过了几年,在1916年的时候,张治中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在多个好友的引荐下,张治中见到了崇拜孙中山先生,并且跟随他走了一段路程。
期间他忠心不二,积极革命,没有半点退缩胆怯的意思。
从1926年起,张治中先后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官,深受蒋介石等一众国民党老将信任,被人称为蒋介石麾下“八大金刚”之一。
期间他参与了北伐战争,也在蒋介石对冯玉祥和阎锡山等人的战争中,发挥过巨大作用。
蒋介石
张治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最重要的是,他有着一颗慈悲之心。
1932年1月,上海迎来了最寒冷的一个冬季,日军假借士兵失踪案对十九路军展开猛烈攻击。
很多无辜群众被迫离开温暖的被窝,驻兵战士们更是不顾自我生命保护城内群众,这便是历史上惨烈的“一二八淞沪战争”。
当时的蒋介石还不太愿意积极应战,牵挂群众的张治中挺身而出,对蒋介石说“日军都已经打到城门口了,如果没有人能应战的话,我愿意去”。
蒋介石被他的赤诚之心打动了,认为国民军确实到了迎战的时候,不能再退缩了。
于是蒋介石当即任命张治中为第五军师长,批准他带兵去前线对抗日军。
日军对上海的战争是有预谋的,无论是装备还是作战计划早就准备周全了,可是张治中带队的兵却对此毫无一点准备,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除了一颗爱国之心以外,他们连胜利的底气都没有。
张治中在临行之际,给家人留下了一封遗书,转交给友人陆福延,据他后来回忆说,那次战争自己是抱了必死心的,有幸能活着回来,完全是上天眷顾。
张治中将身后事安顿好以后,便带着部队奔向日本军所在位置,打算同他们决一死战,誓死捍卫国家尊严。
经历了无数场战争以后,张治中军队死伤惨重,日本人也没有占到上风,尸体堆积如山。
最终,日方因为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不得不停止了这场预谋已久的战争,也放弃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梦想,张治中这把利刃割在了敌人的咽喉上。
中国军队获得了短暂性的胜利,信心得到了极大鼓舞。
不过,一次失败如何能让野心勃勃的日本就此收手呢?后面几年,日军借用各种理由在中国土地上开展战争,试图早日将中国这块大肥肉收入囊中。
有压迫的地方必然就有斗争,张治中等无数爱国将士顽强抵抗,不断破灭日军的美梦。张治中不但自己投身于抗日战争,也要求家中儿女如此。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各地炮火四起,一些富商高管想尽一切办法将家中孩子送出国外,以求保存一丝血脉。
可张治中却要求在英国求学的女儿快速赶回国内参战,他的这份爱国之心天地可鉴,哪怕穷尽张家最后一丝血液,也要保卫中国。
从1937年11月到1939年1月17日,张治中与中共湖南省委合作,促进了湖南抗日救亡运动发展,那是湖南国共合作的“黄金时代”,为后来的抗战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张治中也是在那期间,逐步认识到共产党的思想,与共产党人建立了深厚的战争友谊,颇有一副惺惺相惜姿态。
张治中是个实诚朴素的人,没有太多心思,只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他每日都在思考如何让中国重新被世界认可,如何让中国强大起来。
他曾为自己立下“严守机密,自律,谨言慎行”等规定,连严苛的蒋介石见了他,都颇为赞赏,蒋介石视他为心腹,很多事情都会问他意见。
但是蒋介石没有听从张治中对皖南事变发生前的建议,这一遗憾大事,在张治中的心里埋下了尖刺。
他开始反问自己,蒋介石是否真的有能力带领中国走上正轨,自己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做蒋介石的利刃?
表面皖南事变是突然而起的,实际上是蒋介石计划里的分支,是他一步步灭共产党的垫脚石。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军队突袭新四军,造成多名共产党员被杀害,被俘虏,过了十几天,蒋介石突然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污蔑新四军“叛变”,这件事震惊了两党,造成了不小的混乱。
张治中赶紧劝告蒋介石不要和共产党对着干,应当立刻进行两党和谈,这样方能为抗战胜利增添信心。
可是视共产党为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的蒋介石,怎么会理睬他的意见?
当时的蒋介石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狭隘世界里,只想除掉威胁他地位的共产党,眼睛里半点民族大义的影子都没有。
从蒋介石的选择中,张治中知晓他无法带领中国走上正途,更别提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了,他选择不再做蒋介石的利刃。
可那时他还没有寻到真正合适的带领人,直到和毛泽东见了场面。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了,随即蒋介石提出就国共双方问题进行重庆谈判,派张治中去延安接毛泽东。
张治中在很早以前就听过毛泽东的名号,但从未见过他的真容,那次是第一次见面。
细心的张治中,知晓毛泽东对两党而言都非常重要,便带了自己最信任的人去接机,将一切可疑人员隔离在外,绝对不给邪恶之人一丝可乘之机。
等毛泽东到达重庆以后,张治中还将自己的家让给毛泽东居住,期间他自己和家人都住在一处临时寻得的简陋屋子里。
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和毛泽东的交流不算多,但是毛泽东受百姓喜爱的形象,深深刻在了张治中脑海里。
谨慎的张治中担心毛泽东回延安有危险,于是主动提出和毛泽东一同乘机回延安。但下飞机后的景象令他惊讶了,自己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据张治中后来回忆道:“当时一下飞机,全是人,密密麻麻的,都是来接毛主席的”,可见毛泽东有多深得民心啊。
张治中登上回重庆飞机之时,毛泽东紧紧握着他的手,依依不舍道:“我知道你是真心希望和平的,从你把《扫荡报》改成《和平日报》,并且撤掉了康泽办的集中营,就可以看出来”。
之前两人素不相识,张治中没想到毛泽东竟然那么了解他,顿时对毛泽东佩服得五体投地。
毛泽东、周恩来与张治中
无论是那个时代还是如今,张治中都是公认的“和平将军”,他多次因为和平问题与蒋介石发生争执,多次不顾个人安危上言劝告。
可惜蒋介石从来不听,铁了心要和人民对着干,不顾念无辜的生灵。
张治中最后一次劝告蒋介石,是在1949年,参与北平谈判的他,急切希望蒋介石可以采纳建议,让北平和平解放。
这是他最后一次对蒋介石抱有期望,但最终蒋介石还是让他失望了。
经历了无数次心灵挣扎以后,张治中慢慢放下了对国民党的执念,转而投靠共产党,和他们一起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此后他还曾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一文,奉劝国民党中央和地方悬崖勒马,弃暗投明,多多反省自我,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留在共产党这边的张治中一刻也没闲着,很快便参与了中南海会议,在新中国筹备大会上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大家最拿不定主意的就是国名和国旗了,党内有人提议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但是张治中马上就否定了。
他认为这太过冗长了,且中间有意思相同的词语,用这个当国家名字的话,就没有完全体现出中国的新。
最后他思索片刻,提出减去“民主”二字,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看后大为赞叹,签了同意二字。
不过后来又有人提议给中国一个简称,还叫“中华民国”,这样方便本国和外国人民接受。
实诚的张治中立马说“以前叫中华民国,那是旧民主主义时期,现在成立的是新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了,怎么还能沿用以前的名称呢?”
众人听了颇觉有道理,自此名字的事情算是解决了。紧接着,大家又开始了国旗的讨论,张治中仍然直言进谏。
全国的图案专家学者们,共完成了几千张国旗方案,张治中等人必须在几天内决定好究竟选用哪幅国旗,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近在眼前了,必须要给全国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
当时参与挑选的人,几乎都废寝忘食地工作,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流程,他们最终留下了两幅国旗,进行最后的二选一,可很多事情最难的,恰恰就是最后一步。
毛泽东对黄河有着独特的情怀,因此他一眼便看上了一星一杠的国旗。
毛主席和当时的部分领导人都觉得,那幅有黄色杠子的国旗,最能代表我们炎黄子孙的身份,上面最独一无二的一颗星,代表了我们灿烂光明的未来。
但是张治中对此却不认同,反而提出了非常独特的看法。
张治中对毛泽东说:“人们很难将这根杠子理解成黄河,它出现在国旗里,会让人感觉我们国家有分裂的风险,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啊”。
毛泽东思索了一阵子,觉得张治中所言甚是,共产党这一路走来不容易,全靠统一中国的信念做支撑,若在最后的关头产生分裂嫌隙的话,便是对不起路上牺牲的英烈们,于是毛泽东放弃了那幅国旗。
最终张治中等人,选择了曾连松设计的国旗图案,毛泽东在上面做了点略微调整,去掉了大五角星上面的镰刀图案。
这样一来,整幅图简洁明了很多,也不影响全国民众团结一心的意蕴。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张治中打小就实诚,他在底层待过很长时间,深知基层老百姓的真实诉求。
当初与蒋介石一起干,一方面是蒋介石对他有提拔之恩,另外一方面是因为那时的他觉得蒋介石能够带人们走出水深火热的境况。
可是后来的种种事件皆表明,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开创新纪元,寻着毛泽东搭好的台阶,他顺势弃暗投明了。
不得不说,张治中很会审时度势,格局也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位,继续为中国的发展做贡献,直到1969年4月在北京逝世,才结束了他心系中国百姓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