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斌:诗酒趁年华——简评曹禺的话剧《北京人》

光影故事的博客 2024-05-18 10:41:09

一部好的小说或者是一出好的戏剧,一场好看的电影,既应当是单纯地,又应当是错综复杂的。看完之后,既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又有许多迷惘与困惑。这些迷惘和困惑萦绕在心头陷入不可自拔的沉思,而思考愈深刻,我们的认识就愈深刻。

如果说曹禺的《雷雨》让我们对封建社会里的错乱的伦理关系有了认识,那么他的作品《北京人》就是对封建社会更加猛烈的抨击,让人在同情主人公命运的同时,也在沉重地思考,你敢逃离自己的生活吗。

曹禺在他的话剧里很擅长用周围的环境来营造气氛,特别是在他痛恨的封建社会里。话剧《雷雨》里,整个舞台都是比较昏暗的灯光,家具上古老精致的花纹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到时间缓慢地行走。而在话剧《北京人》中,曹禺巧妙地将时间设定在中秋节,屋内却空无一人,静悄悄的。

老钟发出的声音迟缓低沉,仿佛是为了驱逐屋子里的孤独而存在,而恰恰这几声空虚回荡的声响反而使孤独感更加明显。鸽哨声断断续续,屋子里古色古香的摆设显示出不凡的气度。这种庄严阴森的氛围塑造得恰到好处,似乎在远处等待我们的只是暗淡的未来。

我一直对封建社会里的女性形象较为关注,而《北京人》里面的愫芳就是我最关注的人。“悲惨、奉献、隐忍”这些词汇都是我想要套在她身上的标签,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这些标签已经不能满足我对这个人物的感悟。愫芳的一切经历都是一种绝望,是抱着一点儿希望往绝境上走,我想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加艰难了。

她在这个封闭的家庭里所爱所恨得不到容纳,所思所想得不到理解。她三十多岁,包括文清在内的任何人都未曾为她想一想,只是服侍老太爷,等待着希望。她想过反抗,反抗生命里的遭遇,反抗这个大家庭里的封建腐朽,但是她做不到,性格里的软弱决定了她就像是田野里的麦田,坚毅又脆弱,她内心中的不定,怯懦,独立正在冲突。

归根结底,愫芳总是在顾虑别人,从而忘记了自己的幸福。在话剧的最后,愫芳和瑞贞终于离家出走,她放弃了无望的爱情,放弃了对封建家庭的希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硬起心肠,一直朝前走去。哪怕大地下沉,天空变黑;哪怕家乡最后的痕迹,从地球上永远抹去。我知道她,背上顶起山谷,眼眶盛满大海。

而文清在整个故事里一直懦弱了下去。时间拽着他的领子走到了哪里,他就走到了哪里,再也不肯移动一步。“是你为你的玫瑰花费的时间,使你的玫瑰变得这样重要”。

但我想问问文清,他何曾为了什么东西做出一点点地尝试,做出一点点地努力。终日无所事事,又染上了抽大烟的癖好。他懒于努力,懒于抗争,懒于跨出勇敢的一步,就像是街上的游魂。文清的人生的停滞感,就像一朵汹涌翻滚的乌云将彩虹绞得粉碎,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但是,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他自己的选择吗,他选择了慵懒,选择了懦弱,选择了逃离不肯面对现实飞速旋转而来的重击。

《时时刻刻》里有一句台词是“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这句话,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所有人的生命。然后,这些不过是提供一些别人生活的碎片以供参照,然而我们要过的,毕竟还是自己的性感人生。蔡康永说:“有些人的生命没有风景,是因为他只在别人造好的最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流过去。你不要理那些水管,你要真的流经一个又一个风景,你才会是一条河。”

话剧的时间是有美感的,它增添了很多附着之物,可以观赏品尝。作为观众,你可以相信,在舞台和我们之间是真的有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存在。

《北京人》并没有完美的结局,然而这个不完美的结局在暗示我们想要过上任何一种渴求的生活,所需要的都是勇气和耐心。苏轼写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愿所有人都不要蹉跎自己的年华,过上内心想要的生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