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联军及乌克兰军队跳入俄罗斯库尔斯克葬坑一事,使库尔斯克这个名称又跃入人们眼帘。不禁让人想到之前发生的与库尔斯克有关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两个大事件!
第一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发生的苏德库尔斯克坦克大战,直接扭转了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的被动局面,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据史料记载,苏德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双方对攻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立体综合对攻战役。
在库尔斯克爆发的这场会战,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参战双方共投入了超过150万兵力、双方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这创下两个纪录,即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单日空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意图通过对苏军造成大量伤亡从而全面夺回战略主动权。由于希特勒的犹豫不决,使得德军对苏军发动进攻的时间不断延后,这为苏军事先获取到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积极建立三道纵深梯次防御战线创造了机会。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掌握有限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战略进攻的时间和地点;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苏联红军从库尔斯克开启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反法西斯东部战线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转折点。
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的库尔斯克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对保卫新生的苏联红色社会主义江山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件,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件,使刚上台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受到一个下马威,这促使普京总统开始重新考虑俄罗斯与美西方及北约的关系,并开始决定将俄罗斯战略关系东移。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载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库尔斯克会战胜利的荣光而来,它不仅承载着俄罗斯的最先进核潜艇技术的希望,也开启了美西方及北约军事组织海上霸权的噩梦。
据俄罗斯官方性通报,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域进行军事训练时,艇内的一枚鱼雷发生爆炸,引发了其他弹药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潜艇沉没。这次事故造成了艇上118名官兵全部遇难,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核潜艇技术水平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彻底报废。
这里有个最大的疑问,这就是如果是核潜艇舱内连锁殉爆,那潜艇内不仅有大量的鱼雷等弹药,还有诸多的导弹,它搭载有18枚反舰导弹和24枚巡航导弹,这样,整个潜艇就犹如一个大的弹头,这些弹药如果在潜艇舱内爆炸,不把潜艇炸个粉碎,也要炸成几节。然而,潜艇沉没在海底时,却依然保持着整体存在,只是为了便于打捞,才将潜艇分割成几截。
所以,对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真实原因,外界有另外说法。
俄罗斯北方舰队前司令维亚切斯拉夫·波波夫海军上将在纪录片中指出,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原因是它与一艘北约潜艇相撞。
据有关报道,由于北约对俄罗斯新下水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很感兴趣,演训开始后,北约便从挪威派出两艘小型潜艇近距离跟踪和探测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发现被跟踪后,凭借自身高大身躯,直接向北约一艘小潜艇撞去,直接将这艘小潜艇撞沉海底。这艘被撞沉的北约小潜艇立即向另外一艘北约小潜艇发出求救信号。接收到求救信号的这艘北约小潜艇以为同伴受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鱼雷攻击,便向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发射了一枚鱼雷,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打穿一个大洞,使海水倒灌,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淹没。
那个所谓俄罗斯水兵留下的遗书,纯粹是为了掩盖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真正原因而人为搞的把戏。试想,沉没海底两个多月,又被切割成几截打捞上来的潜艇,难道还有地方没有进水?那个写在纸上的遗书还能存在?
波波夫表示,有90%的把握确定相撞的潜艇身份,但由于缺乏公开的证据,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官方确认。
可见,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绝非官方公开的那样。
不管真相如何,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在对俄罗斯海军潜艇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和挫折的同时,也使刚上台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俄罗斯的战略发展关系发展,开始由向西转为向东。
可见,二战时期的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挽救了新生的红色苏联社会主义;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件,打醒了一路向西狂奔、亲吻美西方资本主义的俄罗斯,使普京总统领导下的俄罗斯战略发展关系开始向东转移。
对此,世人不仅惊叹,“库尔斯克”真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名称!
那么,本次北约及乌克兰军队选择从库尔斯克进攻俄罗斯,会是啥下场?
设空城计,引敌来犯;分割包围,诱敌来援;引蛇出洞、一网打尽。
这次俄乌库尔斯克战役将使北约联军重蹈当年德军覆辙,成为加快北约联军失败、俄军胜利的转折点和冲锋号!
库尔斯克,一个承载光辉历史、记录伟大转折、充满胜利荣耀的名称!
注: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王常胜,为本平台原创作品,欢迎朋友们留言交流,一起网聚智慧、网聚人气、网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