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退将:解放军“双航母”成军目标是美军,若打台湾完全用不上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4-20 02:04:02

栗正杰,这位曾在台军担任高职的将领,退役后的言论常常引起岛内外的广泛关注。

近日,在台北大学的一次公开讲座上,他再次爆出惊人之语:解放军的“双航母”战力,根本与台湾无关,真正的目标是美军。

在台下的年轻学子们看来,这样的话或许有些难以置信,但栗正杰用一份1999年的《台海防卫白皮书》数据和分析,狠狠地打破了大家心中的常规认知。

他说,解放军的航母舰载机训练强度之大,完全是在为远海、远洋的高强度作战做准备,而非针对台湾。

2000架次的舰载机起降训练背后,隐藏的是一种何等深远的战略意图?

而当年岛内军事分析家对大陆攻台能力的预估,至今看来简直过于保守。

到底是台军看低了对手,还是解放军的崛起速度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老炮兵”的导弹情结与早期观察

1995至1996年“台海危机”起因是当时的台湾领导人李登辉抛出了所谓的“两国论”,栗正杰那年刚好晋升少将,而且人就在风口浪尖上——担任马祖防卫司令部的副司令。

当时,解放军尚未拥有航空母舰这一现代海军的核心标志,其海上力量投射能力相对有限。

解放军采取了大规模的导弹试射行动,多枚导弹飞越台湾海峡,落入台湾附近海域的预定目标区。

这种直接的、跨海的火力投射,对处于第一线的台军部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实质性压力与战略威慑。

这段在炮火与导弹阴影下的前线经历,无疑在他的军事认知体系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观察到,即使在缺乏强大海空军掩护的情况下,解放军仅凭导弹力量就能有效牵制、威慑甚至瘫痪对手的作战体系。

因此,多年后,当他面对镜头分析解放军的潜在对台行动时,他会反复强调解放军火箭军(前身为第二炮兵部队)在其战略打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在他看来,对于“解决台湾问题”这一特定目标,解放军手中最具成本效益和决定性作用的“撒手锏”,并非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用于远洋力量投射的航空母舰,而是那支规模庞大、技术先进、能够实施精确打击的导弹部队。

隔岸观舰:航母来了,目标不是“本岛”?

随着时间的推移,解放军海军建设进入快车道,航空母舰从无到有,逐步形成战斗力。

辽宁舰、山东舰相继服役并展开远海训练,成为西太平洋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海上力量。

当山东舰航母编队的身影不仅出现在台湾海峡周边,更向东延伸,前出至西太平洋深处,甚至一度抵近距离美国重要军事基地关岛约700余公里的海域时,栗正杰再次以其独特的视角进行解读。

他在台湾的政论节目中,利用公开的卫星图像和航迹信息,向观众指出山东舰当时的部署位置——距离关岛约710公里。

他特别强调,这个距离大致处在解放军歼-15舰载战斗机的作战半径边缘。

这意味着,航母编队在此位置,其舰载机具备了对关岛实施威慑或有限打击的潜在能力。

他注意到,几乎在山东舰于西太平洋活动的同时,解放军的另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在位于台湾东北方向的东海海域,进行高强度的舰载机夜间起降训练。

夜间起降是衡量航母战斗力的重要指标,显示其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栗正杰这位曾深度参与台军年度最重要军事演习“汉光演习”策划工作的退役将领,凭借其职业敏感性判断,这两艘航母在不同海域的同时活动,其目的,并非直接指向台湾本岛,而是意在展示解放军有能力在更广阔的西太平洋区域内活动,并对可能介入台海冲突的外部力量(特别是美军)形成有效牵制和拒止。

早在2001年,栗正杰在台军担任联合作战处副处长期间,就曾负责主导过针对解放军渡海攻台作战想定的大规模兵棋推演。

当时,台军内部的主流观点普遍认为,解放军若要攻台,必须首先通过空战夺取台海地区的制空权。

栗正杰在基于推演结果撰写的报告中,特别加入了一条在当时看来颇具争议的前瞻性标注:“大陆(解放军)若具备区域拒止(Area Denial)能力,美军介入(台海冲突)的成本与风险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份报告,因其对解放军未来发展潜力的评估似乎过于乐观(从台军角度看),并且强调了美军介入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当时引发了一些内部争议。

二十多年后回头看,这份报告中的观点,恰恰预示了他今日对解放军发展航母等远海力量核心意图的判断——即构建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提高潜在干预力量介入台海事务的门槛和代价。

解构战力:“鹰击”亮剑,为谁而来?

当解放军航母编队,特别是双航母编队的联合演练画面与信息通过官方渠道逐步公开后,栗正杰特别指出了两种近年来越发引人关注的装备:一是鹰击-21(YJ-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

这种导弹的射程据信超过1000公里,具备高超音速突防能力,对大型水面舰艇构成严重威胁。

二是055型万吨级驱逐舰。他强调,055型驱逐舰不仅吨位大、火力强(拥有超过百个垂直发射单元),更重要的是其装备了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和指挥控制系统,具备强大的区域防空反导能力。

栗正杰将这两种(以及其他)先进武器系统结合起来看,特别是当它们被整合进以航母为核心的战斗群时,其作战目标指向性就非常明显。

他明确指出:“这些武器系统(指YJ-21、055驱逐舰及配套体系)明显是为应对美军第七舰队等高水平对手量身定制的。”

他进一步举例说明,参考解放军近年来在南海等区域进行的双航母联合演练。

在这些演练中,经常可以看到多艘055型驱逐舰与航母一同编组行动。

这种由先进驱逐舰组成的水面舰艇编队,其构建的防空反导体系,无论是从装备性能、系统整合度还是演练的复杂度和强度来看,都完全是对标世界顶级海军(如美军航母打击群)的标准。

也正是因为他的分析结论——解放军发展航母及先进配套舰艇的首要目标是拒止强敌介入而非直接攻台——与岛内部分政治势力和媒体所渲染的“大陆威胁直指台湾”的主流论述存在差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航母对台的直接威胁感,这使得他常常被贴上“亲陆”、“长他人志气”等标签,甚至受到一些网络舆论的攻击和非议。

讲台新声:解放军已非昔日吴下阿蒙

时间走到后面,已经退役多年的栗正杰,被请到台北大学去给学生们做演讲。对着台下一群年轻人,谈对岸的军事力量,怎么讲?是渲染“威胁论”让大家紧张,还是别的?栗正杰没那么干。

他带去了一份老文件——1999年台军自己公布的《台海防卫白皮书》。

他把这份二十多年前的文件翻开,指着里面当年对解放军攻台能力的评估说:“各位看看,二十四年前,我们官方评估,认为大陆(解放军)大概要到2020年才具备全面攻台的能力。

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回头看,我们当年的判断,是不是有点太保守了?”

解放军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台湾方面过去的预期。

他说,根据公开的信息研判,像山东舰上的舰载机联队,一年下来起降训练的架次能达到2000次左右。

这绝不是摆摆样子的“花架子”,而是在实打实地模拟高强度海空对抗环境下的持续作战能力。只有这样练,部队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

他在军旅生涯后期,大概是2006年到2010年那段时间,在台军的战争学院(后来改名叫“国防大学战争学院”)当过教官,还负责主导修订了台军内部很重要的作战条令——《联合登陆作战纲要》。

那时候,他就把一些当时比较新的军事理论概念,比如“非线性作战”、“体系破击战”)这些东西,引入到台军的作战思想和条令修订里。

搞过这些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让他对现代战争的形态、对解放军后来大力发展的“体系作战”和“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有更深的理解。

他能看明白,解放军搞的这套“反介入/区域拒止”,本质上就是一种“体系破击战”的思路,目标是破坏或阻止强敌介入地区冲突的能力体系。

所以,当岛内有些媒体或者评论员还在那儿炒作“航母没用论”,或者想当然地认为解放军造航母就是为了打台湾的时候,栗正杰就能很直接地指出来:“你们得搞清楚,大陆(解放军)发展航母,主要目标真不是对着台湾来的。

这就好比他们造洲际导弹,难道是为了打澎湖吗?肯定不是嘛。

人家发展这些战略性、远域作战的武器,是有更大范围的考量。”

他的意思很明白:看待解放军的军力发展,不能只站在台湾的角度想当然,得看清楚人家真实的目标和战略布局。

参考资料:[1]张良.双舰出击 雷霆万钧——中国海军双航母编队首次合练[J].生命与灾害,2024(11):16-19

0 阅读:3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