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筷子街,真的是靠筷子带火的吗?

悬崖上室 2020-12-04 14:08:23

筷子街,属于重庆朝天门范围,自古为繁盛之地;如今它也是渝中区的历史名街,却越来越不为人知。

筷子街街景

很小的时候,因家养重诗书,虽然常患饥谨之忧,精神上的食粮却从未少过。

老派读书人把文字烹为佳肴,婉转含蓄地递给你一双带着字谜的筷子。

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

这首《咏箸》据说是与李清照齐名的才女朱淑真所写,如今作为筷子街上的一幅民俗黑白画,停在墙壁上。顺带着也把我们过去的时光留给了今朝。

墙上打油诗

我其实不知道上筷子街做什么,它被淹没在渝中的高楼大厦之间,内向腼腆,太多好的与不好的经历让它习惯了逆来顺受,也掌握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本事。

就像它旁边的罗汉寺,被动地因为自己与城市性格格格不入的气质,保住了渝中区一大片殊为难得的古老地盘。

这条街长不过300米,走得快点,10分钟都要不了便能走个来回。但且放慢脚步,道路两旁毫不起眼的那些建筑,每一幢都有历史。

巷中天地

钻进在街道侧的小巷,凌乱的管线与燃气气表勾勒出我们的曾经。逼仄的巷道排斥了天空,让人仿佛回到了多年以前一个阴霾的午后:有穿着花裙子的邻家姑娘明媚地微笑,出现在巷口就像阳光照进了狭窄的天地…

那些年月的朴素,筷子街上应有尽有。只管把视线焦点对准似曾相识的那些建筑。

它们变色的墙体,刻满岁月的痕迹,光阴附身于青苔,一年一年卑微却坚强地绿。

洋楼

在筷子街快到尽头的地方,绘着街道历史的墙壁后耸立着欧式风格的红色小楼。不知道当初有哪位新派人士,或者干脆就是到重庆发财的“洋大人”,在这里谋划着开辟什么新鲜的贸易。

街道尽头有门可罗雀的小区出入口,很少看见有人出入。这份萧条景象,已经成为筷子街的日常。

偶尔,会看见一处房屋换过了颜色,在普遍古旧的建筑群中鹤立鸡群。

低调的改变

这种低调的改变并不突兀,就像学过的《伤仲永》,它再跳脱出众,在整体的过去式中也迅速地“泯然众人矣”。

破烂一点的房屋肯定不是筷子街能成为重庆名街的理由。在那堵画满故事的墙上,可以找到点它显赫的历史。

在古时候,这里是繁华之地,各种著名小吃、筷子营生都在此留驻。

光它名字的来历就有两种说法。

1、中规中矩的得名原因:早年筷子街就盛行筷子买卖,因而得名,后因改革,这条名街才渐渐落寞。

2、传奇色彩的得名原因:在如今的罗汉寺处,有一个滴水岩形成的池塘,称“西湖池”,筷子放置其中,不会浮起来,而是会沉入池底,因为有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而得名。

“筷子沉池”难以考究,但替筷子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慢悠悠地走,有些过去的味道悄悄飘进鼻孔。

老街味道

在这条被严重忽略的街道上,其实藏着不少美食。

随着傍晚的来临,临街食肆逐渐亮起店招,火锅的麻辣鲜香在小街上恣肆荡漾,如果走累了,走饿了,看见哪家顺眼就走进哪家好了。在重庆敢做火锅的饭店,没有两把刷子早就被淘汰到去卖小面。

如果没有时间坐下来慢条斯理地烫火锅,路边推车上的重庆名小吃,也足以让你解馋。够辣够麻,边吃边走,记得别把撸光菜的签签儿乱丢。

路边摊

走出筷子街,回首去看,并无多少顾客的几家酒馆门口,各自的老板如老僧入定,绝不吆喝,就像这条边缘化的老街,因为太过厚重的曾经而沉默是金。

我觉得自己走回了过去,邂逅的却并不熟悉。那是种迷路的忧虑,又带着探究的惊奇。

渐渐走入繁华地,有国泰中心的筷子楼映入眼底。我在想,这怪模怪样的艺术中心,是不是因为得到了筷子街的启示,让每一个关心重庆的朋友,拿起双艺术的筷子,夹起珍贵的老重庆,细嚼慢咽地品尝?

0 阅读:3

悬崖上室

简介:本账号发布原创,欢迎收看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