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我们熟悉的“习俗”,会不会是传统?

红尘往事说事阿 2025-02-23 15:11:43

小时候,每到过年,我家都会忙得不可开交。

炸馓子、蒸包子、换一大桶豆腐……这些事情年年重复,像是固定的仪式。

但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直到有一年过春节,我妹妹随口一问:“为什么我们家不送馓子,过年也没换豆腐了?

”这句话,让我忽然意识到,那些熟悉的“习俗”,正在悄悄离开我们的生活。

送馓子:从“娘家心意”到“过去没办法的解决方法”

送馓子给人家坐月子,大概是老家的一项特别惯例。

小时候,村里谁家生了孩子,娘家人就会捎来几百斤馓子。

这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干吃酥香,也能拿来煮荷包蛋下肚,简单又顶饱。

那时候,院子里总能闻到一阵阵炸馓子的香味。

这些年,亲戚朋友再生孩子,并没有谁再送馓子。

我跟妈妈提起以前的习惯,她倒是语气轻松:“送那个干嘛,现在谁还稀罕吃馓子?

过去就是没办法,月子里没啥吃的,炸馓子能存住,方便又管饱。

你再迟回来几十年,馓子就是娘家一片心意了。

后来回忆起来才发现,原来这些“好传统”,很多时候是被穷日子逼出来的。

如今生活好了,谁还会想着捎几百斤馓子当礼物?

更不用说,月子餐早就升级成了三餐营养搭配了。

换一桶豆腐,“穷年代”的过年味道

除了馓子,最让我怀念的,是小时候家里那一大桶豆腐。

每到年底,邻里间总有人开始忙着“换豆腐”。

村里有一户人家专门做豆腐,家家户户拿着黄豆去换,回来带上一桶水泡的豆腐,用来过年吃。

那时候,你几乎很难在其他日子看到豆腐,是因为家里黄豆不多,换豆腐算是“奢侈品”。

我们小孩子总盼着豆腐端上桌,尤其来客人的时候,豆腐能凑成一盘好菜。

放点辣椒爆香,浇在白嫩的豆腐上,好像比肉还下饭。

可现在呢?

每逢过年,再也没人提换豆腐的事了。

问了妈妈才知道,现在超市里随时能买到,谁还干那麻烦事?

我忽然发现,那桶满满的豆腐里,不仅是年味,更是过去艰难光景中的一份智慧。

年前大蒸包子:吃到元宵节的冬天滋味

过年蒸包子更是一项“硬核任务”。

腊月二十八,我们家会从早忙到晚蒸包子,大灶里柴火熊熊,锅里上下几层蒸屉,香气混着蒸汽飘满了厨房。

蜜枣包、豆沙包、咸菜包……锅一开,总能揭出一个接地气的年味。

小时候特别不理解为什么要蒸那么多包子。

后来听长辈们聊天才知道,过去冬天冷,米饭囤得少,包子成了最实用的干粮。

过年总有亲朋好友登门拜访,蒸一锅包子既充饥也算体面。

平时早饭也离不开它,拿锅一热就能吃,非常方便。

但这些年,我发现大家对包子的热情没那么高了。

过年回家,厨房里反而清静许多,连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都少了。

妈妈无奈地笑:“现在大超市什么都有,哪用忙着蒸包子,吃得都撑死了,还不如买点现成的省事。

这两年我渐渐明白,那些所谓的“传统”,很多时候并不是从遥远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

这些“习俗”,说白了更多是人们跟穷日子的妥协,是生存智慧的体现。

但这种体会,只有当生活变好,回过头看,才会明白其中的深意。

时代变迁下的“年味”

当年鞭炮声此起彼伏,而现在放鞭炮已经成了奢侈的“遗留传统”。

城市里家家关着窗户,看着电视里的烟花,楼下不见一个燃放鞭炮的人。

省时、省力,也少了过去的喧闹气息。

有时,我也会怀念小时候那种日子,虽然没有今天吃得好穿得好,却因为仪式感而觉得特别满足。

但话说回来,生活变好了,我们当然少了对馓子、豆腐这些东西的依赖。

可是不是换个角度想,是不是也可以从这些“消失的习俗”里,找到一种更好的传承方式?

比如我们不蒸几百个包子,但可以让家人一起包一顿饺子;不放一挂长鞭炮,但可以告诉孩子它象征着什么。

这些习俗的意义,关键在于陪伴和传承,而不是仪式本身。

所以,当有一天再看到我们熟悉的那些“习俗”淡去,也不要遗憾。

它们变淡,更多是日子越来越好了。

拥有一份过年的幸福感,哪怕少了些烟火气,也是很好的事情不是吗?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