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视角的113条公考面试心经》 8-9
接续上文...
8.“不懂装懂”要慎重,在场上可以考虑真诚地承认咱的“无知”。
公考面试场上,有时会出现专业词汇,许多专业词汇并不那么直白或浅显易懂,这就可能导致原本紧张到嗓子眼的小心脏更加没有着落,满脑子都是“槽,这词是什么鬼?”许多同学可能会“硬上”,按自己的理解答。
这没问题,也是大家在场上可行的唯一选择。
但作答之前,不妨诚实的加一句“各位考官,这个概念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认为......”,在真实的面试考场上,听着会很自然,因为的确会有考生就这个专业词汇出现审题偏差或陷入理解误区。同时,这也会显得你很真诚。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很正常,又不是“阿尔法狗”,谁能什么都知道。
关于这个想法,我第一次是在张小龙课上听到的,他说这样做怎么都不算错:如果你理解错了,你很诚实,或多或少能给你加点分;如果你理解对了,那就更牛X了。不知道还能说的这么贴切、这么好,要是知道了那还了得?这不又低调的装了一X吗?
当时,题干是围绕“智慧法院”这个专业名词展开的,这个词倒也不难理解,结合题干,大致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智能化、网络化什么的,但是场上还是有考生答偏题的。
当时,某考生就大胆尝试了这个办法,讲真,我当时听到后确实被惊艳到了,心想“卧槽,遇到龙哥门徒了。我虽然也知道这招,但是要是换我,还不一定敢在场上这么来”。
与此同时,我赶忙看下考官的反应,有两三位前面不怎么抬头的考官也报以好奇的目光。隔一位出成绩后,我特意关注了一下他的成绩,结果是非常很好的(我在临场手记中有符号标记),具体分数我当时没记录,现在也记不清了。
这高分中固然有他作答水平的功劳,但这一记剑走偏锋的奇招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签位比较靠后,倘若不来点“花拳绣腿”,拿什么能吸引已鉴赏过二十几位“佳丽”的考官们早已看花了的眼?
9.没有思路时,切勿背诵或套模板。
压住,莫慌,多思考。
很多考生低估了短小精悍作答的威力,其实很好理解,面试和日常交流底层逻辑殊途同归,你平常判断一个人“水平高低”是看TA说多少、说多久,还是看TA是否能说到“点子上”。考官们也是一样的。
“短小精悍”的作答原理和丹尼尔·卡尼曼所言的“峰终定律”是一致的,该定律在面试场上同样适用:评价你表现的好与坏,取决于你“峰”和“终”的平均数。
“峰”指你作答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亮点,“终”指每题考官打分前你在那一小段时间内的表现。
而很多培训机构老师所说的“刚开口几十秒最重要”,我不敢苟同。面试期间,考官长时间集中精力仔细、认真听考生作答,量化、权衡考生分数这个过程,实际上脑力劳动负荷强度是很高的,尤其是在中后期,几乎可以说是“鱼的记忆”:上一位考生入场听分,我竟完全想不起来TA在几分钟前答了些什么内容。因而,如果不是技惊四座的开头,考官在评分那一刻,几乎是不会对你的开头有什么印象的。
我认为,开头的重要性更多体现在对考生自信心的建立、紧张感的舒缓以及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表现的良性循环。
在场上,背诵与套模板很容易鉴别的。正常情况下,没有考生会选择“背”与“套”,只有无法进行常规思考论述时,才会孤注一掷。
“套”的痕迹往往表现在部分观点很牵强,生拉硬拽往上扯,说服力很差,有经验的考官直观即可鉴别。
“背”往往表现在:考生在作答伊始,磕磕巴巴、犹犹豫豫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某个节点触发了TA背诵的灵感,突然作答变得很流利,音调也变得很洪亮,表达也很书面化。显然,这是在照本宣科。
在高压的考场环境中,人下意识地会很“诚实”,语言、身体与表情都不及你日常在放松的状态下那么具有“欺骗性”。
此外,自信一点,把外在呈现弄好。很多考生感觉说不够、说短了就很“底虚”,没有说充分就一直要强行“找话说”,往往将作答拉的又臭又长。其实,考官对于时间并没有那么敏感(尤其是中后期考官更是懵的很,加之走神,可能完全呆滞,没有时间观念),这就为短小精悍的作答出高分提供了可能,利利索索、精精神神地将你想说的说清楚,要远比你用力凑时间、找话说分数高得多。
(未完待续)
小岸荐读:
【合集】《我的公考之路》1-11章(全)
【合集】《岸话申论》系列(全)
卷尾语
《岸话面试》是基于公考面试这一环节与各位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与体悟,分连载与专题两部分。
连载系列《考官视角的113条公考面试心经》计划分22章从考官视角微观拆解面试环节,真实、全面还原面试考场内各个微观切面。各条目内容均以近年来我在面试场内所作的手写速记为线索,并立足于我自身公考面试、参加面试场内工作、休息与饭间同考官讨教与交流的经历、经验成文。相关内容以条目依序罗列分享、逐条发布,各条目间分条缕析、相互独立。
换个角度看面试,部分内容可能会颠覆以往你对公考面试的认知。
——小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