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漫谈|被淡漠的节日文化

内明书院 2023-12-29 15:24:43

这已经快过新年了,过完新年不久之后,所谓不久大概有一个月,就要过春节了,一个接一个的,有好多的节日。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关于节日的话题。

节日在中国和在其他文化,比如西方文化,我经常拿西方文化跟中国做对比,它有一个什么区别呢?

就在于,比如西方圣诞节是什么日子?圣诞节是耶稣基督出生的日子,它是跟历史上的某件事有关,虽然这个历史未必可靠,耶稣基督真是生在12月24或者25号吗?这个我们也拿不准,但至少他们相信耶稣基督生在这个日子,所以这个日子就成了圣诞节。如果耶稣基督生在夏天呢,生在6月?那可能圣诞节就是6月。

我们中国的节日,它其实是跟节气是密切联系的。春节,它就是农历的新年;清明节,它就是每年清明这个节气;中秋节,就是秋天的中间,就是8月15;包括其他的节日,比如什么寒食节呀,重阳节呀,这些节气它都对应的历法上、那个农历上,某一个具体的日期对应的相应的节气。

为什么在某些节气会有这样的一些节日呢?

这个是我们前面讲过的。这个中国是农耕民族所带来的一个习惯,就是在不同的节气,它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我们适应这个特点,然后去做一些相应的事情,这个就形成了我们的节日。

比如说,为什么我们会在春节,会在新年期间,大家吃喝玩乐的过春节呢?

因为在冬天嘛,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也没事干,我们就可以在这种时候享受人生。我们不能让过节这件事耽误了春耕,耽误了秋收,所以我们只能在地里没有庄稼的这个时候去过春节。

然后为什么我们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呢?

因为清明节那个时候,天已经开始暖了,大家在冬天,在屋里边憋了一冬天,终于看到柳树有一点微微的带绿了,地上也开始有一点小草了,有一些树的花也开始开了,桃杏树哈,都开始开花了,这个时候大家就想出去逛一逛了,所以我们才会清明节要踏青嘛,这个符合这个季节人们的很自然的一个需要。然后呢,我们既然出门儿了,去踏青了,那中国人又是一个特别讲孝道的一个民族,那我们就要正好借这个机会去上上坟,看望一下我们的祖先。

所以清明节为什么要去坟地呢?

对于古人来说,这个其实是一个顺便,就是我们春天反正要出去玩,要出去踏青,我们就可以顺便的到坟上去看看祖先的坟墓,看望一下祖先。这是春天。

比如到了秋天,中秋节,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是吧?要吃月饼啊,要赏月呀什么的。那是因为秋天,我们已经收获了,我们有很多的水果啊,粮食啊,我们有很多的东西在那儿,粮食已经收下来了,然后可以稍稍的闲一闲了。这个时候我们要享受一下丰收的喜悦,正好在这个时候,中秋也到了,那么我们就过一个中秋节,大家去享受一下那种团团圆圆、花好月圆的这种幸福生活。

所以我们什么节日干什么啊,跟这个节气,农耕民族,他的这个生活状况是密切相连的。所以过节这件事有一个意义,就是通过过节,我们跟大自然的这种春夏秋冬的变化,跟时间的这种流逝,然后就能保持一个同频。

我们现在在过什么节了,我们就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我们就知道是什么节气了。通过过节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节律,跟大自然的这个节律能够贴上,这样我们就可以适应大自然,然后我们就可以跟自然之道保持一个天然的联系。

在不同的节日里边,我们会吃不同的东西。有人嘲笑中国人好像特别注意吃。我们一想到好多节日,就会想吃什么。比如说春节,就是吃肉,杀猪吃肉;比如说元宵节,就是要吃元宵;比如到了端午节,我们就要吃粽子;到了中秋节,当然就是吃月饼了;还有比如说什么二月初二,我们就要吃春卷,叫做“咬春”……

在不同的节日吃不同的东西,这个也是跟我们身边的大自然保持和谐的一种方式。所以古人是不吃反季节的蔬菜水果的,他们就吃当季的东西。当然我们可以说古人想吃反季节,他也吃不了啊,他们没有那个温室。这固然是一个古人被迫不能吃反季节的(东西),但是从古人的心态来说,我们传统文化中,它也不强调让你吃反季节的东西。因为中国文化中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就是说,我们跟外界世界越和谐,我们就会越健康。

比如说,春天为什么要吃春卷?要咬春?

是因为春天,就是万物发生的时候,自然中各种动物都不在冬眠,各种植物都是刚刚发芽,一切都是那种向外发展的那种势头。所以我们人也应该吃,比如像豆芽这一类发芽的东西,或者是一些嫩叶,来去顺应自然的这种生发的这个势头。

你到了别的季节,他就要吃别的样子的东西,然后对应这个时节,这个节气的那个自然的状态。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哈。

比如说,我发现中国人过节,有好多节日都让我们吃饺子,这个可能并不见得是这些节气都正好对应的饺子。饺子,其实应该对应的节气是冬天,其实它象征意义上应该是跟御寒,防御寒冷有关。可是中国人在不是冬天的其他节气,也会吃饺子。这个没办法,就是因为中国人觉得饺子这个东西太好吃了,所以就找借口在其他时候也吃,这个可以说是一个例外。那我们现代的中国人未必觉得饺子是最好吃的东西,古代的人是这么觉得的。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中国人会把好多不同时节需要做的事情,很自然的放到节日习俗里。这样我们只要按照这个习俗去做,我们就会完成了很多我们本来应该完成的一些各方面的工作。

比如说,在夏天比较热的时候,因为各种蚊蝇啊,各种虫子啊比较多,细菌也比较多,所以在过节的时候,就会有习俗让我们去把一些草药挂在门口,什么艾叶啊,菖蒲啊什么这种东西,这个实际上就是起到了一个免疫的作用,实际上是古代的基本卫生活动。

比如说,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原先有一个习俗,原先有,现在已经没有了,就是放鞭炮。这个其实也是古代的一个卫生活动,因为你放了鞭炮之后,鞭炮的那种硝烟,它会散布到门口的地上。这个本身也能起到一个防止病毒病菌扩散的一个作用。按传统的说法,就是放鞭炮可以驱邪。

当然我们现在觉得古人的这种说法是一个迷信,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鬼。但是,其实古人说的是不错的哈,因为病菌、病毒,这难道不是一种“鬼”吗?它们难道不害人吗?如果我们放了很多的鞭炮,那么它就能起到一定的杀菌和抗病毒的作用,然后就可以减少传染病。这个就是实实在在的在驱某种“鬼”啊。

我们不再放鞭炮,放弃了放鞭炮这个习俗之后,不久不就是出现了这个疫情吗?如果要是我们还是大量的放鞭炮,那么疫情会不会因此会轻微一些呢?我觉得是很有可能会轻微一些的,所以传统的节日中的很多习俗,它本身是有一些实用的价值的。

所以,说起这个节日来,我想我们现在,我们所过的节日,有一点混乱,就是既有传统节日,也有一些我们引进的或者新去创立的一些节日。但是有一个趋势,就是传统节日中的那些传统习俗,有很多都已经不再沿用了。比如,我们不放鞭炮了,我们也不烧纸了……

这样一种发展趋势,从整体上来说,我觉得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它使得我们丧失了传统节日的那种文化功能,也丧失了很多传统节日给我们带来那些现实中的功能。

传统节日,等于在教我们怎么生活,而我们现在呢?要么就是不过了,就算某一个节我们过,我们也最多是放几天假。放假的时间,我们愿意待在家里,就玩玩手机,不愿意待在家里就出去旅旅游,没有什么生活方式上的节日特色。

我觉得这样子做是蛮可惜的,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我们真的还是应该让我们的节日有一些特色,有一些特定的要做的事情,并且这些事情能够有它的文化意义。

所以其实我有一个设想,我觉得如果有有心人的话,我们其实应该有一些有心的人,(以心理学家为主啊,因为心理学家最能知道一个事情的心理意义,但是也不仅是心理学家,也包括其他各方面的人),然后大家设计一下,在我们当今的这个时代,我们可以让每个节日有一些什么样的活动,有一些什么样的新的节日习俗,然后它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功能,从而让我们能够通过过节,把过节这件事本身就变成一种心理成长,从而就让我们的整个的心理状态能够变得更好。

当然这件事情实际做起来也挺不容易,而且专家设计出来的不见得大家就喜欢。可能,最后,一个节日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新习俗?它可能也不是某几个人,不是一个专家团就能决定的,而是要看大家是不是接受它。

所以最后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可能我们唯一一个知道的就是,如果我们能够利用中国文化中传统的这种节日习俗,加以调整、改变,然后创造出一套现代人的文化习俗、一些节日习俗,它应该是一个挺值得去做的、很有价值的、很好的事情。

END

关注我们

让心理成长走进生活

让生活有温度

作者 | 朱建军

编辑 | 内小明

0 阅读:41
内明书院

内明书院

倡行心理服务,科普心理知识,与您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