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中。
■演出前化装。
■演出前仍在推敲细节。
有800个座位的礼堂,演出前一个多小时就已满员。锣鼓响戏开场,现场人头攒动。过道里、舞台前都是观众,没有座位有人自备马扎,还有人站着看完整场……4月10日下午,石家庄市丝弦艺术中心在灵寿县慈峪村上演《金殿铡子》,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赶来观看。在该团近几个月的走基层惠民演出中,这一火爆场景几乎每到一地都在上演。
明年的演出已预订出去好几场
自今年正月初三开始,石家庄市丝弦艺术中心开启了走基层惠民演出的行程。两个多月来,60余位演职人员携《穆桂英挂帅》《金沙滩》《杨门女将》《文王访贤》《李天保娶亲》等20多台拿手好戏,走进晋州、赞皇、鹿泉、行唐、平山、井陉和无极等地村镇,迄今累计演出130多场,观众最多的时候达到上千人。石家庄人对家乡戏绝对是“真爱”。
4月10日下午《金殿铡子》开演前,从行唐赶过来看戏的刘云海找到了该剧主人公刘统勋的扮演者、优秀青年演员齐卫锋,说:“总在电视里看你的戏,一直关注你。”还热情邀请齐卫锋演出结束后去家里坐坐。演出中,掌声、喝彩声不断,越演气氛越热烈。当地村民肖八妮一边鼓掌一边说:“从王永春到张鹤林,再到如今的齐卫锋、康佳乐、李端阳等,这个团的戏我看了几十年。爷爷、父亲就爱丝弦,我打小就觉得跟丝弦亲。”乡亲们对乐队伴奏员也不陌生,演出中就有戏迷说起拉弦的高忠建:“得让‘高大师’来段《满堂红》。”
“今年台口早已订满,明年的演出都订出去好几场了。”负责带队的祁小刚眼里满是血丝,语气很兴奋,3月他们在行唐西霍同村连演数日,“其间该县范家佐村目睹火爆的演出现场后,当即提出‘明年你们一定要来我们村’。”对此全团演职员备受鼓舞,进基层演出以来,他们几乎每天都要上演2场到3场戏,每天凌晨出发半夜回家,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几个月的奔波,他们中有人感冒,有人受伤,还有的家人抱恙……但只要锣鼓点一响,不管是主演、跑龙套,还是幕后乐手,人人精气神满满。
“就感觉观众越来越多。”说起进基层惠民演出,齐卫锋感受最深的就是石家庄丝弦的人气越来越旺,“大冷的天,很多老人家坐一天看我们的戏。很多外村的戏迷骑车赶过来,到了饭点,吃口面包喝口水,等着下一场戏开演。”而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迷上了丝弦。这也引发了包括齐卫锋在内的青年演员们的思考,“观众的期待值在提高,我们也得努力提升业务水准,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馈大家。”
中路丝弦与北路丝弦“喜相逢”
一个是中路丝弦的招牌,一个是北路丝弦的代表。台上争芳斗艳,台下惺惺相惜。石家庄市丝弦艺术中心走进灵寿县慈峪村之际,恰逢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也在该村演出。双方上演了一幕“喜相逢”。
4月10日上午,石家庄市丝弦艺术中心主任刘如夺与部分演职员赶到慈峪村露天舞台,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正在这里上演《大刀王怀女》,他笑着说:“五路丝弦同宗同源,各具风采。我们来为兄弟院团鼓劲助阵。”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团长刘金萍正在候场,一见到他们格外高兴,“我们团多次参加五路丝弦优秀剧目会演,也让保定老调在石家庄收获了很多戏迷。”在她看来每次来石家庄演出都像回到家,“有时演出服、道具等出问题,跟石家庄丝弦的同行一说,人家二话不说立刻帮忙解决。”
当天下午,石家庄丝弦《金殿铡子》演出现场来了一批特殊观众,他们是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的部分演职员。该团90后姑娘刘瑞霞说,想好好看看石家庄丝弦的经典剧目,“石家庄丝弦的很多演员都是90后,跟我们是同龄人,这次在一个地方演出也是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有人好奇,两家院团开唱“对台戏”,最终谁胜出?“为观众带来一出好戏,弘扬传承丝弦艺术,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观众的每一次鼓掌与喝彩说明我们是双赢。”刘如夺如是说。
石家庄丝弦今年又有好戏上演
“当我去年到河北省视察时,我才第一次接触了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并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剧种……对这样一个长期在农村和小城镇中演出的剧团能有这样好的表演、功底和丰富的音乐,感到非常惊讶,可以说,从这时起,我就非常喜欢它。”京剧大师程砚秋在撰写《冀中民间戏剧的花朵——丝弦戏》时,曾这样提及自己与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结缘始末。
这篇文章刊发于1957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这两天经石家庄某公众号转发后,引发了石家庄市丝弦艺术中心演职员的热议。刘如夺说重温这篇文章令大家倍感自豪,“也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近年来,石家庄市丝弦艺术中心创排一批精品剧目,培养扶植青年演员。坚守本地剧场和进基层惠民演出外,还频繁“走出去”,先后前往香港、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演出,仅去年他们就在北京、内蒙古、福建、陕西等地一展风采。丝弦人不断开阔视野,也令石家庄人家乡戏的舞台越来越宽广,越唱越响亮。
“今年我们还将推出一系列好戏。”刘如夺说,今年该中心将重新打造经典剧目《空印盒》,该作品已入选2024-2025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名单,“请老前辈助阵精心打磨,参加像音像工程录制的同时,也要进剧场、进校园,惠及广大观众。”该中心还将创排丝弦剧目《雁门关》,“源自早些年王永春先生演过的《八郎刺银宗》,发挥我们青年演员的优势,文武并重。计划在今年五路丝弦优秀剧目展演时首演。”
弦腔悠悠,声声不息。石家庄丝弦,历经百年沧桑依旧生机盎然,在艺术的春天里正绽放出夺目光彩。(燕赵晚报 文/本报记者 黄蓥 图/本报记者 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