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职场中、创业中的女性,也要学会这种在规则和意愿间找到平衡的能力。
——遇言姐
近日,一则有关职场的新闻在发酵——被称为“第二个董明珠”的孟羽童从格力离职了!
孟羽童是98年生人,是个今年才25岁的职场新人。
她毕业于浙江大学的西班牙语专业,在校期间曾多次参与综艺节目,包括《一站到底》《神奇的汉字第二季》等。
▲网上曝光的孟羽童简历,可以作为很多大学生求职的参考模板从公开渠道曝光的履历来看,孟羽童的学历、经验不算格外出色。
像她这样有着985大学学历、有过500强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其实不在少数。
但是命运给了她一个很好的机会——在2021年播出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孟羽童遇到了董明珠。
▲这档名为“初入职场的我们”的小综艺节目,竟然请来了董明珠这样的大咖做评委,参与的选手真是赚了!
当时在节目中,孟羽童敢说敢做,比较放得开自己。
这样的性格获得了董明珠的赞许,说她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大佬们遇到和自己相像的年轻人,是一种极大的情绪价值)。
随后,孟羽童就被董明珠收入麾下,入职格力成为一名实习生,后来直接就任了董明珠的秘书一职。
当时,孟羽童只有23岁。
作为一个职场新人,第一份工作就能在老板身边耳濡目染,而且可以接触到很多商界大佬……
这个起点足令很多职场老人羡慕了。
而且,孟羽童颇受老板的重视。
2021年10月,在一次行业峰会上,董明珠曾公开表示:“要将孟羽童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
▲董明珠在接受媒体询问时直言:我的性格本身就是不服输。孟羽童本身就有那种精神在里面
此话一出,等于是要把孟羽童打造成接班人的节奏。
一位国家级的企业家,用自己的信誉为一个新人背书,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栽培呀!
▲当时还有好事者说,董明珠这是把孟羽童当成儿媳妇了……在他们眼里,可能也就“嫁娶”那点事儿了从此以后,孟羽童不再是个无人问津的小人物了。
她顶着“第二个董明珠”的光环,迅速在各个社交平台收获了大量粉丝。
在微博,孟现有超过28万的粉丝;在小红书,有多达120万的粉丝;在抖音,粉丝超过了200万……是个妥妥的大V。
本来,背靠着格力这座大山,和企业一起成长,打造好“第二个董明珠”这个IP,对于孟羽童和格力来说,是件双赢的事。
但是孟羽童的离职,令这件事突然尴尬起来。
在5月份离职之前,孟羽童已经通过微博透露,自己的加班情况严重,超负荷运转了。
在离职的前两天,她还发了一条微博,宣称:“我的人生信条:靠别人永远不如靠自己。”
这几条微博引起了热议,尤其切中了打工人对996、加班等现象的愤恨。
孟羽童很快删除了微博,并解释:“只是有感而发,完全没有说公司的意思。”
但在宣布离职后,她又通过视频,透露了自己在格力的薪资情况:“其实我的工资和格力应届大学生的水平是一样的,基本上在五千到一万块钱这个区间内。”
好像在暗示:每年大概10万元的工资,对于自己的工作强度来说太少了。
这一系列的操作,令网友对格力的观感极差,认为公司压榨了孟羽童。
本来,格力对于孟羽童的离职,没有直接表明态度。
现在不得不为自己辩护,通过媒体报道:孟羽童在格力期间,“经常旷工参加商务活动,接私活”。
▲这份内部考勤通报,我猜可能是格力自己流出来的根据孟羽童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内容推测:她加班加点在干的内容,还真未必是格力的本职工作。
遇言姐随便翻了翻她在小红书上的视频,大多数都是她的一些生活感受,植入了相关的广告——有化妆品、平板电脑、汽车等,但和格力主打的空调产品无关。
所以,孟羽童离开格力可能是“被开除的”,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遇言姐看了下网上大家的评论,普遍来说,中年职场人都在为孟的离职感到可惜,认为她失去了一个能够在大企业晋升的绝好机会。
而年轻人则普遍为孟叫好,认为如果不能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每天只是像个螺丝钉一样去打工,那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其实人生并非非黑即白,一定要把打工和生活对立起来,在个人发展及职场发展之间,完全可以争取平衡,甚至借力打力。
孟羽童入职格力之后,积极打造个人IP是很聪明的,可惜,她没有利用好这个平台,分手分得有点急、有点难看了。
事实上,她多观察一下自己的老板董明珠,就能参透如何借助平台、发展自己了。
众所周知,格力电器是中国的家电巨头。人们一提起它,就会把它同董明珠联系起来。
董明珠几乎成了格力的代名词。
但她其实曾只是格力的一个“打工人”,这家企业真正的创始人是朱江洪。
正如孟羽童的生活分为“遇到董明珠之前”和“遇到董明珠之后”,董明珠的生活也分为“遇到朱江洪之前”和“遇到朱江洪之后”。
董明珠年轻时,本来过着普通上班族的日子,但丈夫在她30多岁时,突然不幸去世了。
为了养活儿子,也因为心有不甘,董明珠在1990年开始南下打工。
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格力当销售。
众所周知,销售这个工作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讲究的就是,你如何利用公司的平台,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能力。
董明珠的第一个工作任务,不是销售空调,而是把供应商的债务要回来。
她一入职,就被派到安徽去要一笔42万货款的账。
90年代,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几百块。那时候的42万换算到今天,至少相当于420万!
为了要回来这笔巨债,董明珠发挥了牛皮糖精神,天天跟在“老赖”身边,人家走到哪,她就跟到哪,一直跟到对方受不了了,做了让步,让她把一批相当货值的库存空调拉回珠海。
当董明珠拉回这批库存时,整个格力的人都被震惊了。
总经理朱江洪见到她这样的表现,马上破格提拔了她。
想必他当时的心情,和见到孟羽童的董明珠是一样的——这匹不怕虎的初生牛犊,也许让他想起了年轻时候的自己。
因为一个亮眼的成绩,得到机会的董明珠,马上做出了更亮眼的成绩。
1991年,在进入公司仅一年后,她就创下1600万元的销售业绩,占当时整个格力的1/8,被誉为“营销皇后”。
而反观孟羽童,自2021年11月官方直播首秀后,有媒体统计,她出镜的带货成绩仅为395.4万元,可谓有点惨淡了。
▲不过,两人所处的时代也不同:董明珠所在的90年代是供给时代,人民群众缺产品,只要你能把产品做出来,销售不是难事;而现在是需求时代,产品极大丰富了,消费者就不愿意买单了真正体现董明珠大格局的,是1994年。
那一年,格力内部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危机,由于竞争对手挖墙脚,格力的很多骨干业务员突然“集体辞职”。
董明珠当然也遇到了跳槽就拿大钱、直接变现的诱惑,但她看得长远,坚持留在了格力,并被全票推选为公司经营部部长。
这一年,她已经在格力耕耘了整整4年。
那么高的销售业绩,熬了4年才高升,而孟羽童刚入职一年,就被老板指定为“第二个董明珠”……
两人的境遇和心性,不可同日而语。
董明珠是在熬到了能有决策权的位置上,才开始施展自己的风格。
她创造性地提出了“淡季返利”的战略——利用空调这种产品的季节性,在淡季鼓励经销商以优惠的价格购买存货;同时预收经销商定金,给他们在旺季预留产品,年底再返给经销商一部分利息,等于是用经销商的资金周期,熨平了企业的生产周期。
通过这一招,董明珠不但解决了格力资金的短缺,又缓解了旺季时格力的供货压力。
1995年,格力的淡季回款达到11亿元,同比增加了3.4倍,扣除经销商返利7000多万,还有充足的资金,为后来和春兰空调的价格战奠定了胜利基础。
而且从1995年到2005年,自从董明珠掌管格力的销售后,格力空调连续11年在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上居全国首位。
经过了整整11年,董明珠才站稳脚跟,将格力从朱江宏时期的领导风格,发展为以她为主导的销售风格。
等到2012年朱江宏正式退休后,董明珠接过了整个格力,才真正把她的个人IP融入到格力中。
无论是和雷军“10个亿”的打赌,还是把格力手机的开机页面设成自己的头像,她都成功地让大家记住了董明珠的名字,记住了格力这个品牌。
为企业不知省了多少宣传费,真正让流量经济走在了前面。
▲2013年12月,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现场,雷军曾表示,5年内小米营业收入如果超过格力,希望董明珠赔自己1块钱。董明珠当场说,要赌就赌10个亿。5年后,雷军输了赌局。董明珠大气地表示,当时只是一个玩笑现在,几乎已经没人记得朱江洪这位元老了,但在此之前,董明珠一直严格按世俗的、职场的规则,先努力站稳脚跟,再发展出个人风格。
其实除了她,几乎所有的商场精英都是这么干的。
比如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打工皇后”、原TCL集团总裁吴士宏,也是走了“先遵循规则,再发展自我”的道路。
当年吴士宏刚刚进入职场,到IBM应聘的时候,人家问她“你会用打字机吗”。
她毫无迟疑地回答:“会!”
面试官接着问:“一分钟能打多少字?”
她直接反问:“您要求打多少字?”
面试官说出了一个数字,吴士宏十分干脆地说:“没问题!”
其实,当时的吴士宏根本没摸过打字机,但她知道,这是要进入外企的一个规则,那就要投入这个规则。
面试之后,吴士宏四处借钱,买了台二手打字机,每天勤学苦练,练到手指麻木,连筷子都握不住。
用了一周时间,终于能熟练打字了,才成功进了IBM,最后一直做到中国区经销总经理的位置上。
不光是像吴士宏、董明珠这样的“打工人”,就是创业者,也大都遵循了“先拥抱规则,再发展自我”的规律。
比如创办了拼多多的黄铮。
他也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和孟羽童是同门师兄妹的关系。
黄铮大学毕业后,也像师妹孟羽童一样,遇到了一个人生导师——段永平。
段永平是中国的“创业教父”,自己亲身创办过小霸王和步步高,后又带领徒弟创办了OPPO和VIVO,是绝对的商业大佬。
见到黄铮之后,这位大佬产生了董明珠一样的感情,觉得仿佛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所以,他收了黄铮做弟子,并指点他的商业思维和人生道路。
黄铮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硕士毕业后,段永平推荐他去了当时还未上市的谷歌,并告诉他:“如果要去的话,最好在里面工作三年以上,这样才能去深入了解一个公司。”
三年后,黄铮在谷歌办了离职,带着从谷歌学到的经验,以及谷歌上市挣到的几百万美金,回国创业。
黄铮拥抱人性,认为中国的电商生意在“五环外”,于是创办了专做便宜货的PDD。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拼多多一跃成为和淘宝、京东并肩的购物平台;现年43岁的黄征,身家也超过了马云、李嘉诚。
▲根据2023年的福布斯数据,黄铮的身家是2120亿元,位列中国第5、世界排名第39其实不止在中国,就是在最讲创新的硅谷,那些年轻的、靠创意和个性吃饭的商业人,也在遵循着“先拥抱规则,再发展自我”的规律。
比如最近在国会发言的OpenAI的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
他就主动表示:非常欢迎政府对AI进行监管。
而且对AI公司应如何被监管,他还贴心地准备了三条方案:
- 成立一个新的部门,负责为AI大模型颁发许可,并拥有撤销许可的权力;
-为AI模型创建一套安全标准,对危险性做评估,包括它们是否能够“自我复制”、“逃出实验室自己行动”;
- 要求独立专家对模型的各种指标做独立审计。
基本上,国会议员们想听什么,他就说什么。
这样的创新大佬,都在努力拥抱现行的运行体制,我们在职场中的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在当今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完全开创性的,按照个人的意愿去生活和工作。
大家都是在运行的规则和自我意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像董明珠等强人,都是先拥抱职场规则,再想办法在既有规则中培养自己的实力,然后慢慢实现自己的意愿。
我们在职场中、创业中的女性,也要学会这种在规则和意愿间找到平衡的能力。
孟羽童加入格力仅一年,就离开了能和大佬贴身学习的机会,实在是太仓促了。
在遇言姐看来,哪怕她像黄铮一样待满3年,再离开也不迟。
首先,在一个这样优秀的公司只工作了一年,真正的学习周期还没有完成。
简单来说,她这一年就像蜻蜓点水,对后面的职场求职、工作进阶关系不是特别大。
其次,作为人设打造来说,孟羽童是牢牢和董明珠绑定的。
作为职场新人,作为大佬钦定的弟子,我们要看的是一部“成长型真人秀”,而从离开格力的那一刻起,这个人设的价值和光环全都不再了。
孟羽童像离开南瓜车、车夫和水晶鞋的灰姑娘,又变成了一个工作仅仅一年的职场新人。
最后,其实也是最悲观的一点,任何大企业或者说企业家都会看中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而这一次和格力的分手,闹得太大,也不算体面,很难有下一个真正赏识她和愿意培养她的人出现。
很可能下一个用人单位还会因为这段经历而心生迟疑。
上个月,这个女孩子才刚过完25岁的生日。
其实,人生可以慢一点、钝感一点,或许更长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END-